□马佳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课作为塑造大学生灵魂的“主阵地”,在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吸引力基础上,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需要善用“巧劲”。

巧选内容,精准对接诉求。选取教学内容要紧扣“实际”与“时代”。关注学生“小我”即学生生活实际。现实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学生会不时产生思想困惑的疑点。好的思政课要善于“望闻问切”,发现学生关注的焦点、难点、疑点,做到“精准把脉”。选取贴近生活、内容鲜活的案例,开展“靶向教学”。聚焦时代“大我”即时代前沿脉搏。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准时代脉搏点,增强思政引领力。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成长起来的“自信新人”,在脱贫攻坚中见证百年梦圆的“小康一代”,在大国崛起与时代奋进中肩负使命的“强国一代”。教师要以强化学生使命担当为主线,以中国发展成就为支撑,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根基,让学生从身边小事感悟时代大势,激发奋斗精神,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巧变方法,激发参与热情。教学方法的选用要注重“教育数字化”与“问题情境化”。推进思政教育数字化应是一种三元联动输出,即教师、学生与社会的链条式联动。一方面,教师借助慕课、微课等载体,构建网上思政新样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多为“数字原住民”,互联网成为他们展示自信的广阔舞台。青年学生在网络上通过语言、图片、视频等创意作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向世界展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问题是教师教学的起点、学生思想的堵点,也是思政教育的重点。思政课教师要勇于直面学生问题,通过情境创设、场景模拟,如法庭辩论、新闻发布会、故事分享会,或邀请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走进校园,把身边事、家国情融入课堂,让思政课有趣有料、有理有情、有虚有实、有思有行。

巧育师资,塑造魅力形象。教师是思政课的“灵魂工程师”。教师课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语言魅力”与“情感代入”。首先,思政课教师应提升语言艺术,通过灵动鲜活地表述、深邃透彻地剖析、恰到好处地启迪,增强教学表现力与吸引力。譬如,运用古诗文增添文化韵味,使用“接地气”的语言和有趣的“段子”,让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同时融入最新理论,不要在语言上简单迎合学生,要从思想上“赢得”学生。其次,思政课教师要真懂真信,代入真情实感,才能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通过分享个人经历和感悟,与学生建立深厚情感,动情才能走心,走心才能入脑。一堂好课应是余味悠长的,思政课的“味道”不仅要有真理的味道、文化的味道、历史的味道,更要有情感的绵延留香。

巧拓实践,深化认知体验。思政课教师既要引领学生走出去“看”,更要鼓励学生走出去“做”,且观且行,缺一不可。引领学生迈出校门“看”世界。教师要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与坚定信念。此外,教师要积极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带领学生走进社区、企业、农村,通过社会调研、实地访谈等方式,让学生真切感知国家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提升对国情社情的精准把握能力。

鼓励学生走出去“做”实事。通过项目式、菜单化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如普法宣传、环保行动、支教帮扶等公益活动,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实践进行全周期指导与实效性监督,使学生在总结反思中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认知。

巧营氛围,构建育人生态。思政教育既要依托课堂教学主渠道,也离不开“校园文化涵育”与“网络思政拓维”的双重赋能。

所谓“校园文化涵育”即通过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发挥其浸润功能,营造浓厚的思政教育氛围。在物质文化层面,高校应精心打造富含思政内涵的校园景观等文化载体。构建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杰出人物事迹及红色校史的文化长廊。在精神文化层面,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举办红色主题文艺演出、思政知识竞赛等活动。校园文化涵育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构建,形成一种弥漫于校园空间的思政育人生态。

“网络思政拓维”旨在借助网络平台拓展思政育人空间,构建具有吸引力与影响力的网络思政阵地。如开设思政教育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推送时政新闻、先进事迹等内容。同时,高校应强化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建立健全舆情监测与应对机制,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网络思政拓维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局限,开辟了思政育人新场域,为构建良好育人生态注入了新活力。

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使思政课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营养剂”、指引人生方向的“指南针”,让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魅力磁场”释放强大效能。

(作者系天津西青开放大学讲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