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南京2月2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张仟煜 记者 李超)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江苏省教育厅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江苏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有关情况、经验做法和未来工作构想。
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党组成员潘漫,江苏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处(宣传处)处长邹燕,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尚军、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季卫兵,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王刚出席此次发布会。
潘漫介绍,江苏省将加大课程资源供给和教学改革创新力度,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堂辩论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利用慕课、微课等教学手段,重构授课模式,形成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标志性成果。
他还提到,省教育厅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配备达标。积极聘请党政领导干部和知名专家、模范人物、大国工匠等各行业先进典型常态化进校园讲思政课。推动各地各高校建立“大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邀请符合条件的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的专家学者、优秀讲解员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通过宣讲、展览、座谈等多种形式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
此外,江苏省教育厅将制定实施《关于深入推进全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课程思政学校层面、专业层面和课程层面三级体系,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建设、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激励等方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各校积极探索,挖掘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资源,形成各具特色、丰富多元的课程思政矩阵。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作为国家文物局支持建设的“博物馆之城”之一,文博资源丰富,现有登记备案博物馆82家,国家等级博物馆19家。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尚军表示,通过馆校联动建强“大课堂”,南京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将为南京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提供更多生动的素材。
一方面,市教育局与市文旅局联合下发《南京市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施意见》,评选博物馆教育优秀课例23个;评选优秀研学实践教育课程400个,其中博物馆课程占40%。
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打造校外“行走的课堂”,推广“15分钟教育圈”,研发“500娃娃学非遗”“我是信仰传承人”等馆校合作品牌课程。此外,南京的博物馆也在积极开发“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面向学生开设“行前一课”等“六个一课”,截至2024年,全市8000多名中学生参加学习。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