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充分运用“首部党章诞生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赋予“大思政课”丰富意蕴、拓展“大思政课”育人空间、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深挖红色资源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及下辖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纪念馆(简称“四馆”),聚焦研究成果转化,持续将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为实现思政教育的场域拓展和模式变革提供重要支撑。一是挖掘红色资源体现的历史成就。“四馆”将展陈中体现的艰苦奋斗的党的创建史、惊心动魄的隐蔽战线史和激情燃烧的军事史自觉融入“大思政课”,引导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二是挖掘红色资源关联的英雄人物。通过展现“军委四烈士”“龙潭三杰”等英雄形象的历史背景、成长经历、革命历程和英勇事迹,让教育对象直观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勇于牺牲精神,产生情感共鸣。三是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文化底蕴。红色文化作为承载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重要纽带,拥有丰富的精神性内涵与实践性品质。“四馆”通过优化文化产品供给,吸引青少年走进历史、触摸城市文脉。四是挖掘红色资源蕴含的伟大建党精神。针对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四馆”着力运用红色资源帮助青少年深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实践起源、内在逻辑以及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间的源流关系。

创新实践活动

“四馆”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理念,主动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做好社会“大课堂”和思政“小课堂”的衔接。首先是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包括,推进红色课程进校园,将红色资源的思政元素转化为分学段教学资源。针对中小学,策划“开学第一课”;针对大学,深化“中国共产党章程学习流动教室”实践教学。推进红色活动进校园,线上线下齐发力,引导青少年围绕红色场馆的人事物,制作“微剧目”“微电影”等,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推进红色书籍进校园,将红色图书作为地方性、拓展性思政教材,打造针对不同学段的历史名师课程。同时,积极探索红色场馆工作人员进校园的方式,包括担任兼职讲师、校外导师等,充实到思政教师队伍中去。

另一方面,引导青少年走进红色场馆。馆校双方共建思政实践育人基地,拓展红色社会实践场域。在打造红色文化精品展览方面,把好导向,聚焦主题,用史实说话,着力打造高质量精品展陈,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在体验中获得真知。在拓展红色课堂体验活动方面,精心策划到馆研学方案,增强孩子探究式、体验式、情景式的学习体验。深化红色社会实践项目,为青少年参与场馆红色文化传播提供渠道和平台,让更多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从“倾听者”成为“讲述者”,从“观摩者”成为“表演者”,在深度参与中充分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和力量,达到知信行合一。

实现多维联动

“四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推动红色资源与区域发展的融合联动,积极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二大馆依托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专项工作机制,探索构建部门协同、市区联动、馆校合作的联盟平台,搭建红色文化与“大思政课”有机融合的常态化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发挥基地层面的联合效应,以“老馆”带“新馆”,串联城市文脉,打造“四馆”核心线路,推出一系列有温度、有思想、可触摸、可复制的“行走的大思政课”。比外,还有跨地域场馆联动。如,重走“中央红色交通线”巡展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展出,完整串联当年红色交通线的起点和终点——上海和瑞金。

此外,积极推进高校层面的跨界融合。二大馆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建“党章研究中心”,并在党纪学习教育期间推出党纪专题展,助力大学生从党章视角学史明志、学史力行。同时,推进新媒体层面的创新表达。特科馆从青年实际出发,着力打造探馆直播,优化红色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路径和方式,赋能红色文化传播在青年群体中“出彩”又“出圈”。

(作者单位: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研究部)


原标题:“首部党章诞生地” “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等红色资源如何赋能“大思政课”

栏目主编:杨逸淇 文字编辑:于颖

来源:作者:符德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