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宇树科技CEO王兴兴在谈及AI教育时谈到,国内校园教授的内容相对陈旧,许多教材和课程仍停留在十几年甚至二十年前的水平,而相比之下,海外教育则更注重引入最前沿的技术和知识。这一观点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据中科院报告显示,我国教材平均更新周期为 5.8 年,部分内容滞后科技发展十年之久。在计算机领域,当产业界已经在云原生、大模型等方面飞速发展时,计算机等级考试重点却仍停留在C 语言,量子计算在教学体系中也未能形成独立系统内容。这一现状与王兴兴说的基本相符。
此外,AI教育还遇到很多挑战。如实践与理论脱节,国内传统教学侧重理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实践机会匮乏。比如工科学生可能能熟练背诵理论公式,却在面对实际工程问题时束手无策,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则有大量参与企业项目的机会,能够学以致用。
跨学科培养不足,现代社会问题往往需要跨学科知识来解决,但国内校园教育学科界限明显,学生缺少跨学科实践机会。例如设计智能产品,需要机械、电子、计算机、设计等多学科知识协同,可在校园教育中,学生很难获得这类实践机会。教师知识更新滞后,45 岁以上教师掌握生成式 AI 工具的比例不足 7%,元宇宙教学场景覆盖率仅 3.2%,部分教师长期脱离行业一线,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当然,也有网友提出,大学的培养计划是学生入学前制定的,课程大纲是根据培养计划制定的。专业课是在大三或大四开设,所以你学的知识是三、四年前,入学时确定的。即使那时候是最新的,等你学的时候已经过时了。何况,还不一定是当时最新的。
针对王兴兴提出的问题,要解决高校 知识老化的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企业和学生等各方共同努力。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快教材更新,改革教学方法,推动教师知识更新,完善评价机制,加强产学协同,学生自身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其实,针对上述问题,能从最新公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找到回应。如,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推出“中国系列”原创教材,打造自主教材体系,建设一批本科和研究生一流核心教材,遴选引进一批理工农医学科前沿优质教材。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