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滋养江南文化“风雅颂”

“城里一道河,东水关到西水关足有十里,便是秦淮河。水满的时候,画船箫鼓,昼夜不绝。城里城外,琳宫梵宇,碧瓦朱甍。在六朝时,是四百八十寺;到如今,何止四千八百寺!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清代文学家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关于南京秦淮河的描写,带领我们一瞥近300年前秦淮河的繁华现场。


视觉中国供图

秦淮河素有“中华第一历史文化名河”之称,它承载着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从千年历史中流淌而来,化为六朝古都一张独一无二的文化名片。今天的秦淮河游人络绎不绝,人们心怀书卷里的千古绝句,在眼前的画舫凌波、灯影摇曳中,展开一场今时与过往的对望。

河以文盛,文以河传

“秦淮水碧,绕城东流,烟柳画桥,风物依然。”在诞生于1944年的首部秦淮河专志《秦淮志》中,作者夏仁虎以水系人事,旁征博引,网罗各家著述极为详尽,考证源流如数家珍,并融入作者亲历、所见所闻,历数六朝金粉、人世沧桑,成为一部比较完善的专业志,既为秦淮风光带的建设提供了参考文献,又为旅游观光者、传统文化体验和传承者提供了重要线索。

古往今来,描摹秦淮河的诗文图画不胜枚举。人们对于秦淮河的情怀与向往,在书写刻画中萌生、积淀。

据考证,最早的秦淮河诗歌可追溯到六朝,如南朝诗人谢朓作《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1500多年前的秦淮河环绕建康城,绿波荡漾,朱楼林立,一派旖旎风光。

“秦淮”之名首次入诗是在唐代天宝九年(750)李白的《留别金陵诸公》中。八九十年后,杜牧写下名作《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秦淮河之名便随着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不胫而走。此后,王安石、苏轼、陆游等都曾在秦淮河畔留下印迹。

明代著名画家仇英曾以秦淮河为轴线绘《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画出了两岸招幌分明的百余家店铺、身份不同的千余个人物,呈现出明中期南京繁荣、富庶、闲适的市井生活景象。明代中叶的绢本设色《上元灯彩图》长卷,所绘的也是秦淮河畔繁华商市元宵赏灯的盛况。

围绕秦淮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曾留下一段佳话。1923年,散文家俞平伯与朱自清相约同游秦淮河,两人就所见所闻作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写道:“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生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在俞平伯笔下,秦淮河则是“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

桨声灯影,烟水繁华

说到秦淮河,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夫子庙前的秦淮河。“我小时候记忆中的秦淮河,就是夫子庙前的秦淮河。”知名文化学者、作家薛冰说,“但秦淮河,远不止夫子庙前这一小段。”

薛冰告诉记者,秦淮河现在的长度大概是110公里,流域面积是2600多平方公里。它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上游是两个源头,北源是句容的宝华山,南源是溧水的东庐山,它们在江宁方山西侧汇合后,就成为秦淮河的中游。到了进城以后这一段为下游。在这里,河水自东水关入城,西水关出城,全长约5公里,史称“十里秦淮”,沿岸可饱览名人故居、历史遗迹、著名桥梁、江南名园、秦淮灯彩等40余处景点和景观,最热闹的夫子庙正位于“十里秦淮”即内秦淮的重要位置。

“秦淮河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支流。秦淮河上游孕育的湖熟文化,又称先吴文化,是江南文化的根基。其范围达几千平方公里,并越过长江至六合、扬州,是长江下游文明的代表。湖熟人在秦淮河入江口建设长干古城,是南京城市的源头,绵延3000余年不断发展,成为今天长三角地区的特大城市。秦淮河下游历史文化的辉煌举世瞩目,也成为今天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薛冰介绍。

“现在大家看到的秦淮河,差不多只有20米宽。然而六朝时,秦淮河下游宽达百余米。当年一片汪洋的景象,现在是没法想象的。据专家研究考证,秦淮河以前很宽,像雨花台、凤台山、清凉山、鸡笼山、佛陀山等这些山,当年就像秦淮河里的小岛。”薛冰说,到了宋代,秦淮河的宽度急剧收缩,据文献记载,到南宋时期仅剩四五十米,其原因是气候寒冷引发的严重枯水。

清初以来,秦淮河流域湮塞日益严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对秦淮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治理,1985年又重点开发了秦淮风光带,古老的秦淮河重新焕发了青春。

千年流淌,生生不息

“在长江文明的浪潮中,秦淮河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孕育了中国四大古都中唯一的江南古都南京,被南京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薛冰2岁时来到南京,在此一住就是70多年。他长年笔耕不辍,书写最多的还是南京。2024年,薛冰出版新著《秦淮河传》,在书中他追源溯流,梳理出数千年秦淮河水系演变及其对南京地区文明孕育、经济发展、商贸繁荣的重要影响。

在秦淮河流域中,夫子庙最辉煌、繁华,是秦淮河大众娱乐空间的聚集带。薛冰回忆,小时候到夫子庙可以逛游乐场,有各种游艺活动,还有一个小动物园。秦淮小吃花色品种令人眼花缭乱,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一回吃两三种,总盼着下回再来。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元宵节的花灯市场,五彩缤纷,给孩子们留下无限想象空间。百姓生活中最美好的一切,都与夫子庙前的秦淮河息息相关。

据地方志记载,1918年贡院被拆除,辟为市场,原先在夫子庙周边的灯市、花市、鸟市等市场纷纷搬至夫子庙,夫子庙遂成为民间贸易和娱乐活动的中心。

秦淮河上另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就是画舫。乘画舫游秦淮,是令人回味无穷的惬意之享。“泛舟秦淮”始于西晋,可以称得上华夏水上游览之起源。东晋北方豪门望族南迁,为游览秦淮河,取南方渔舟之身,仿北方马车的华盖之状,造出秦淮画舫。此后“乘画舫,游秦淮”日益兴盛。历史沧桑巨变,秦淮画舫经久不衰。

1936年《立报》上一篇文章《最近的秦淮河》,描述了市民在秦淮河画舫上纳凉的场景:“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秦淮河一百九十四艘画舫,都载满着纳凉的男女,穿梭似的络绎不绝……桃叶渡的上游,是画舫集中纳凉的场所,卖冷食的小贩,真会投机。一只小小的画舫,用五颜六色的煤油灯,装潢确很美观,橘子水、冰淇淋、汽水,应有尽有。”

如今,“泊秦淮”已是南京夜游第一品牌。到夫子庙不乘画舫游秦淮河,便不算真正来南京旅游。今年2月5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相关调研报告显示,春节假期全国游客量排名前十位的旅游景区中,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位列榜首。携程发布的《2025年春节旅游总结报告》也显示,秦淮灯会在全国新春灯会中热度领先,位列“第一梯队”。

“每一个人眼中,都有一条秦淮河。每一回与秦淮河相遇,都会有新的发现与欣喜。”薛冰觉得,在现实中欣赏,在书本中游览,会在无数次邂逅中反复爱上秦淮河。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