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容易陷入这个误区:希望一种茶完美无缺。
既要香气高,又要滋味醇,还要回甘好。既希望有绿茶的鲜爽,又想要生普的浓厚,还需要红茶那样温润……
当然,一遍遍像评审一样试茶,是认真的态度,但喝茶本是轻松自在的事情,追求极致而让自己承担另外的压力,背道而驰。
即使从工艺原理上看,一种茶不可能满足“既要又要还要”,特征与所谓短处往往都显而易见。
比如漳平水仙吧,花香纯,香气高,冲泡没什么难度,但对于口味重的茶友来说,它必须焖泡,而且回甘当然不如生普。
再比如岩茶肉桂吧,香气更高,滋味浓醇,入口会有比较强烈的刺激,又如好的白酒一样,马上弥漫,习惯了就会感觉特别过瘾。但要求它像红茶那样温润,是不可能的。
清纯的茶,就应该保持清纯,霸气的茶,就应该保持霸气——将自己的特点发扬光大,不用考虑曲意逢迎。
再说,何苦苛求一种茶完美,为何不把多种茶适当组合,达到心中“完美”的口感?
混茶按照一定原则:
第一,尽量同一类茶,不跨界。清香型乌龙和浓香型乌龙混在一起,那就多剩浓香。
第二,取长补短,但不要违和。比如香气高的茶与回甘好的茶混合,一举两得。
第三,以一种茶作为基底(少量),增加其他特征的茶(大量),有主有次。
红茶,我会以云南红茶为基底,因为晒红十分温润,不容易冲浓,香型是特别舒服的果香型,百搭。
与英红九号混合,可以让英红的浓醇更易接受;与妃子笑正山小种混合,可以让高扬的花香,放得出去收得回来;与丹霞金毫混合,让晒红的果香多点毫香,给温润增添跌宕。
白茶,以福鼎白茶白牡丹新茶为基底,因为它毫香特显,但较为清淡,适合搭配茶多酚含量更高的茶。
与大树白牡丹混合,可以让茶汤更有厚度;甚至可以跨界与生普混合,入口前段花香毫香,后段是显著的回甘,妙不可言。
浓香型乌龙茶不用混,直接喝拼配的大红袍,就知道什么是中正平和。
清香型乌龙,以白芽奇兰为基底,因为清香型乌龙茶普遍重香气,但茶汤醇厚不够,而白芽奇兰焙火在清香与浓香之间,茶汤醇,香型是很有特点的柚子香,与清香型乌龙常见的花香互补。
像白芽奇兰里混青心乌龙、清香型铁观音,私以为都比单一冲泡好喝——变化多,滋味复合,宛若经历了几遍生命。
对,生命也应该这样:让自己的生命容纳更多其他的生命,生命才有更多可能性。
查看更多文章,请关注WX公号见识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