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蔚来汽车市值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跻身全球市值第三的汽车品牌。
那时的蔚来,雄心勃勃,布局手机、大电池、芯片,未来仿佛一片光明。
然而,时光来到2025年2月19日,四年零一个月后的今天——蔚来的市值却骤降至仅730亿港元,较巅峰时期缩水了90%。
更令人担忧的是,最近一周的新势力销量榜,蔚来已经跌到第十位了。
再这么下去,可能都要面临榜上无名的风险。
从这些情况看来,是否可以说蔚来汽车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了呢?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我的看法。
提到这个问题,虽然很多人看衰蔚来。
但单凭这些数据,就断言蔚来“已经不行了”,未免有些武断。
毕竟,放眼整个新势力车企市场,蔚来依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玩家。
尤其在高端新能源车领域,它依然占据着重要位置。
更何况,销量榜之外,还有不少品牌仍在寻找突破口。
比如上汽的智己、东风的岚图、长安的阿维塔,最近一周都没能进入榜。
但能说这些品牌已经“出局”了吗?显然不能。
当然,承认蔚来尚有一席之地,并不意味着它的现状可以用“良好”或者“尚可”来形容。
现实是,蔚来正在经历成立以来艰难的阶段。
要想真正走出困境,仅靠调整策略恐怕不够。
某种意义上,它确实需要一次彻底的改革,甚至是一场“自我革命”,才能迎来真正的涅槃重生。
首当其冲的改变,可能就是要放弃无用业务,聚焦于核心方向。
说白了,蔚来在“生态布局”上花了太多精力:
从换电网络到手机业务,再到电池租赁、芯片研发,几乎想要把新能源车相关的所有链条都抓在自己手里。
看起来,这是在打造护城河。
但现实却是,每一项业务都需要巨额投入,而蔚来的资金链根本撑不起这样的扩张。
以手机业务为例,现在已经不能称之为“红海市场”了,更像是“血海市场”。
前有苹果、华为,后有小米、OPPO,蔚来拿什么去抢市场?
这些品牌要么技术领先,要么生态成熟,资金、供应链、品牌优势全都占尽。
更何况,蔚来自己的造车业务都还没站稳,资金也已捉襟见肘。
真有必要在手机上,跟行业巨头硬碰硬吗?
芯片研发、牛屋建设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些不必要,或者过于铺张的投入,到了该踩刹车的时候了。
现在最该做的,是回归整车制造,提高产品力,优化智能驾驶体验,把资源集中在最能打动消费者的地方。
毕竟,用户最终买单的,还是车,而不是那些“看起来很酷但没什么用”的生态概念。
其次,是时候减少重复投入了。
说白了,真没必要搞蔚来、乐道、萤火虫这么多品牌,这么多不同的电池规格——重复投入太大了。
学习小鹏汽车就好了,直接统一管理和统一运营,效率会高很多。
而且品牌越多,管理难度就越大。
不仅销售渠道需要单独搭建,供应链、售后、营销也都要分开运作,导致成本被不断拉高。
更麻烦的是,多品牌战略还会影响主品牌的品牌力。
消费者到底该如何看待乐道和萤火虫?它们算蔚来的一部分,还是独立的新品牌?
如果市场认知不清晰,最终不仅子品牌难以打开市场,反而会影响蔚来本身的定位。
此外,电池规格的多样化更是一个大坑。
换电站本来是蔚来的核心优势,但不同型号的电池占用库存、调度效率低,导致换电站的利用率和体验都受影响。
更严重的是,新车型开发还要考虑电池兼容性,这势必会拖慢产品迭代速度。
而在如今的新能源市场,别说慢一步,慢半步可能都是致命的。
所以,现在最该做的,就是减少重复建设,把品牌、销售、供应链整合起来,提高运营效率,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
这样一来,才能快速推出产品,且成本上也能做更好的控制。
最后,就是要快速认清现实。
归而言之,就是不要端着了,觉得自己是豪华品牌,不肯放下身段。
说白了,卖车,最重要的永远是产品力,而不是情怀和故事。
看看小米SU7,一出场就炸翻全网,靠的是什么?
是三电系统、智能化、配置、定价,全都拿出了十足的竞争力。
用户关心的永远是车值不值,而不是你有多高端、多情怀。
但蔚来呢?
一直在强调品牌调性、服务体验,却在核心产品力上迟迟没有真正突破,和其他品牌拉开差距。
车企要做豪华品牌没问题。
但如果越放不下“装比”的成本,越舍不得丢掉各种堆砌出来的品牌包袱,那最终的结果就是:
既没法和bba真正比豪华,也拼不过国产新势力的性价比。
别觉得有钱人不聪明,只会买标。
现在的他们精明得很,不仅要好车,还要值。
特别是在新能源车市场上,还没有哪个品牌说能和 bba 媲美。
所以,还是要尽快认清这个现实,不要端着了。
总的来看,蔚来汽车的目前的处境还是有点难的,到了要迅速调整的时候。
如果再不改变,真的可能就会到“最危险的时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