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是东方文化的古老图腾,它寓意了灵性,生命与蜕变。2025新年伊始,王衍成的画作也经历了一次新的衍化,愈加简洁的背景映衬着直指人心的色彩绽放,大巧若拙的笔触仿佛诉说着生命原初的悸动。而这一切的缘起还要从2020年他在意大利罗马国立现当代美术馆(GNAM)的展览“微观与宏观”说起。
《无题》王衍成 2020年
GNAM 展出的34件大尺幅作品气韵恢弘且丝丝入扣,宏观世界宇宙的无尽虚空和微观世界小到量子之间的碰撞与牵引在同一画面中呈现,而画家则是连结二者的媒介。正如 GNAM 馆长 Christiana Collu 女士所说,“王衍成的画作与微观世界的关系密切,他的作品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情节一样,将无穷小的事物变得无穷大……他将西方和东方的敏感性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充满诗意,富有音律感的技术语言”(2020,12,13)。在当下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历史节点,他作品中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性既反映出对古老宇宙观的思考,也体现出了科学进步为艺术提供动力的前瞻性。中国道家哲学倡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世间万物不论巨细皆在道中。在西方,“上如是,下亦然”(As above, so below.)的概念首见于公元 8-9 世纪的古希腊艾默拉德石板(亦称翡翠碑),其本质上意味着精神领域的发生也反映在物质世界中。作为赫尔墨斯哲学的基础,它体现了宏观宇宙和微观宇宙之间的对应关系。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画家,音乐家也都曾用他们非凡的天才和技艺试图让精神的现实重现于物质世界之中。步入现代社会,伴随着科技在各个领域的突破,这种上如是下亦然的宇宙观的体现则愈加具体。例如,下图1左侧是欧洲航天局(ESA)所观测到的宇宙网1,而右侧是《自然》杂志发表的神经细胞网络。不难看出,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下图2类似人眼的图像则是哈珀望远镜所拍摄到的螺旋星云。
图1:宇宙网与神经网对比图
图2:螺旋星云
毋庸置疑,随着科学向前发展,天人合一的理念将不仅仅停滞于一种哲学的思想或概念的比兴,它将在科学的印证下变成普遍适用的宇宙法则。在这即古老又具突破性的变革前夜,王衍成“宏观与微观”的系列作品无疑为这种意识的觉醒做了一个生动的注脚。现实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而宏观和微观最终是统一的。“上如是,下亦然”揭示了微观世界如何映射宏观宇宙,个人经验如何映射宇宙法则。在回看他大胆创新的心路历程时,王衍成这样谈到:
“对于艺术家来讲,在65岁左右的年纪完全与以前所画画的视角剥离,这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从14岁开始进行接触这个行业到现在几十年,也是我自身的维度和认知一直在转化和逐渐趋向于本体自我的显现的一个过程。要确实地显现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这种语言,它可以变,但如果是抄袭别人的语言,那也不称之为变。但当你经过沉淀,真正地拥有了自己独特感知和认知以后,它才与你的生命息息相关。它是你独特的生命体验,是你独特的DNA。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里都有他的符号性的故事和内容,它有一定的情节,用一种透视的法则,在一个特殊的场景当中,用传统的立体造型空间透视安排每个人的戏剧和场景的关系。但是完全可以从这种语言里剥离出来,在我的画面当中已经没有地平线的概念,也没有20世纪初这种第一性抽象里头平面的简单的摆放点线面的位置这个概念,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来讲,绘画推进到这个程度,实际上有很多的探索,也是要付出很大努力的。”
“例如赛尚,他就从早期的绘画当中进入了他直觉的对存在认识的独特的角度,解放了人视觉的思维形式,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他才是现代的艺术之父。在他之前,没有艺术家这样看世界,而都是依照大脑和生理、我们的直觉反应,去表现一个传统当中已经已经有公共认知的既定的思维方式。想要超越大众熟知的故事,和画面里所谓的意境,也就是一个有公共标准的认知范畴,必须把一切复杂的东西扔掉,简化掉,来达到你自身的对绘画的独特感知。这其实需要很多的综合能力。如果你画写实没有到一定程度,你便不能抽取很多的因素,而当你在用的时候,手段一定是跟不上的。很多艺术家也想变,而一旦放开,他就走进了迷茫,因为他自身没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他的作品当中不能生发出这种东西,他也没有具备足够的能力去驾驭。比方说,一个刚刚开始学画画的人得研究三大面五大调子,形体空间,培养能力、表现质感、表现色彩、色调之间的关系。当你知道了以后,才可以将这里的元素给提炼剥离出来。必须在最初的混沌状态里学习去探索,慢慢把它抽象出来,把它剥离出来。否则突然画一个立体的东西,再画一个平面的东西,还有一个空间的东西,这么多复杂的关系,你就无法组成画面。所以如果没有前期这种训练,是不能把握它的这些元素的。有很多人在慢慢转型过程中迷茫,要将美术史和自己联系起来,才能找到自身的那一部分应该怎样去画。”
《无题》王衍成2025年
而各种社会事件也穿插在画家对艺术的求索之中,在不同的时期起到了不同的催化作用。时间和空间或被压缩,或被扩大,这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空间的变化也无时不刻地反映在王衍成一次次的艺术蜕变之中。
“从小我父亲写毛笔字,家里也收藏,那时候父亲叫我研墨,当时每天傍晚爸爸快要回来,我就好像要开始干活,在那种环境下成为一个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后来在特殊时期,我们姊妹6个和我姥姥住在1个小屋子里头,我觉得人和人之间的空间关系都发生了完全的变化,好像我们的存在都是周围的人都把我的父母罪过跟我的生命联合在一起,那时候在心灵中就缺少了社会性的这种关爱。我那时候的希望就是说跟其他的小朋友一样,能够无忧无虑地生活。那时候无形当中就给我的生命当中有很多的压力,没有一个人同情我,大家都觉得理所应当。后来,我一年当中在不同的宾馆里隔离三个月的时候,我看到人作为无能为力的存在,彼此之间拉开很多距离,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一下子被割裂了。那时候我感觉到在画中多么希望有呼吸,这种呼吸需要光芒,需要生命,呼吸的时候只有把形和形剥离,才知道彼此的存在是怎么回事。所以在我那个时候的画里,就开始有了符号一样的视觉,我开始把很多东西剥离开了,就和音乐当中的间性的节奏一样,有了空白才能看到彼此之间的存在的关系。另外一点,我把那时人和人之间很多很无情的东西都体现出来了。作为一个艺术家,我还是很想把对爱的一种渴望放到这个作品里头去。”
《无题》王衍成 2025年
伟大的音乐诗人罗伯特·舒曼曾说,“给人类心灵的黑暗带来光明,这就是艺术家的职责”(1987,15)。而作为手握火把的人,艺术家们则用他们的灵感来点燃想象之光。在现代艺术中,瓦西里·康定斯基是无疑是抽象绘画伟大的理论家和奠基人。他曾说:“色彩直接作用于灵魂”(1987,26)。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康定斯基把色彩和形状拆解为近乎真言的单个意义单位:蓝色代表精神,深邃与冷静;黄色象征温暖、活力;红色充满力量、热情,甚至攻击性;圆形:柔和、包容;三角形:冲击、能量,等等。但在康氏成书的1910年,世界上还没有色彩心理学的概念,而罗切斯特大学等研究机构也是在近20年才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尼古拉斯·特斯拉曾说,“如果你想发现宇宙的奥秘,那就从能量,频率和振动的角度去思考。”值得关注的是,康定斯基,作为一个拥有视听联觉能力的人(即视觉和听觉的体验可以大脑中自由转换)以音乐做为类比,将抽象艺术从传统拟形技艺中剥离。色彩和声音同为振动的不同形式,但其源头往往是不可被他人感知的艺术家的内在思维或直觉。在量子物理学家的眼中,人的思维恰恰来自于神经元相互连结而产生的量子共振。
然而艺术家全然超越形态去探索更本质的真实绝非易事。或许量子物理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概念性的启示。量子力学告诉我们,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不能同时被准确测定,这个“模糊性”是一切可能性的摇篮。但每经历一次观察,它就会坍缩成一个确定的状态,而无数次坍缩则造就了我们可见的世界。在绘画中,这种“坍缩”首先来自于概念的限制,即柏拉图所谓“概念的椅子”。概念的椅子是由一个平面,四个支撑物组成的可以坐的物体,这同时就自动让人们排除了无数不符合这个概念的设计。选定了目标后如何去描绘,这就面临着意义的再次坍缩。苏轼曾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2003,505),这个“成竹”的过程又要求画家去观察去筛选符合特定审美的竹子的形象。而后受制于工具材料和绘画历史和思潮的影响,画作坍缩成一个具体的样貌。最终在观者的眼中再次坍缩成某种感受。而一代又一代艺术的探索者们则试图打破物质和思维框架对意义与感受的层层限制。《楞严经》曾巧妙开示,“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2006,302)不要执着于那指向月亮的手,要去看那皎洁的明月。禅宗的以心传心与佛陀的拈花微笑都给最少的信息赋予了最大的意义内涵,其宗旨亦是防止意义坍缩时产生的局限,或许古老的宗教已然参透了微观世界的乾坤,而“去形”则是对花花世界万千幻象的反制。令人惊叹的是,在王衍成的艺术创新中也充满了一种近乎于“以心传心”的探索。在进一步剥离了视觉能指的同时,王衍成2025年的新作中呈现出了一种几近超越时空的亘古真实。在这种真实里,存在是超越时间的存在,形态则以未显化的能量状态赫然出现在人们眼前。空灵的色块中没有描述,或感性的对色彩的认知,无生亦无死,也无关自我,是脱离了人世间的宇宙视角中的真实。从概念上来看,它不同于封塔纳在画布上割出的切口,因为在王衍成的作品里施为者消失了。众所周知,在佛教中“我”的概念是障碍执着的源泉,而王衍成最新的画面中,一切是自然而然的凝聚,离散与悬停,仿佛经历了过去几年的沉淀,我们终于来到了一个终点亦或起点,人们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内心和存在的本质,发现每个个体都是与天地共振的遗世独立的存在。《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有为的造作是短暂的,而无为之法才是万古之道。
王衍成的新作像是打开了一个能量通道,让观者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同时它也映照着画家创作时的个体觉醒。当阐述他对画面的升华时,王衍成说道:
“艺术是高维度的生活,而生活并不等同于艺术。通过一代代艺术家对美术史,对未来发问,才开启了一道未来之光。很多的直觉的肉眼的感知维度,是在一般的大家认可的维度去看存在,再总结出很多的经验。树枝怎么画?云彩怎么画?山水空间怎么画?这是一个模拟和再现的赛道。这个赛道统治了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大家都在这里面去探讨谁模拟的好,模拟的里头又表现了心境,又跟模拟又不一样,又跳出来一点。但这种跳跃的程度不是最本质的变化。模拟的存在,我现在觉得在某种意义上是空的。一切存在只是波和高维能量场的聚集,在画面中偶然释放的能量和作用力。它们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时空当中的一个生命体。‘真实’可能并不是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到的。”
《无题》王衍成 2024年
“这也是为什么我对罗斯科的绘画感触那么深。他的色彩和边缘都是自由的,是互相之间在特殊的环境下发生的场力关系,从而产生了一种生命的能量。我觉得那种精神性的和直觉的永生的生命力,是别具一格的。很多的艺术家没有到达他的觉悟和感知,还不知道画画是怎么回事。像毕加索、塞尚,现在看他们的作品,他们就是天才,他已经悟到了绘画很本质的东西,他将其抽取出来,无论怎么变、怎么画,都是对的。可能他们的感知已经超越了一定的维度,可以信手拈来。就像一个小蚂蚁在两度空间爬来爬去,人可以让它跳到台阶上,一下子给它换个维度,对我们来说太简单的事情。像毕加索和马蒂斯这样的艺术家,画面的维度重组是太容易的事。我十分欣赏罗斯科,当一个艺术家真正的把身上的封印能够打掉的时候,他的生命力才开始显现,他才真正开始做他的艺术作品,那时候他的作品和生命才是紧密相连的。”
“我名字中间的‘衍’字寓意着转变演化的涵义,在我的画作中我也在不停地变化、纯化。所以关于绘画的内容、情节、所有大家的公共认知所要求的因素,在我的画面中会越来越少,它们都不是绘画很本质的东西,绘画的本质是它给你带来的穿越的能量,它是一种终极精神。但在处理这种偶然性的相生关系的时候,自身的灵性和生命的感知是最重要的。比如我母亲对我的爱的眼光,或者她曾经赋予我的生活,别人感知不到的灵魂深处的东西,我一直把那种卑微的生命的颤动用在我的作品中,如果你真正爱过或恨过一个人,当你解脱之后,注入你灵魂的是一种深邃的生命感知。只有当你把画面中很复杂的主体肢解以后,才能开启潜在的生命流动。”
亦如王衍成的画作里显现的那样,真正的绘画是能量。世界的本质或许不是确定性,而是未定态的可能性,是一种时时更新,时时衍化的偶然状态。我们在观看王衍成画作的同时,画作也在观察着我们,向我们抛出问题,通过这种即时的关联,画作正向我们展现着与我们生命个体汇聚的独特视角。毋庸置疑,真正伟大的艺术,往往能让情感在观者心中重新展开,进入新的生命的叠加,能量的共振,个体的觉醒。而这内在觉醒的振动也许才是人类生生不息,满怀希望迎接每一个新年时脉搏中涌动的节奏。
《无题》王衍成 2025年
(文/王拓,来源:Art衍)
艺术家简介
王衍成,旅法艺术家,生活于巴黎、伦敦、香港。2023年获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荣誉院士,2021年获意大利国家艺术院通讯院士,2020年荣获意大利国家米开朗基罗勋章,2015年获法国国家文化司令官勋章,2013年获法国国家文化军官勋章,2006年获法国国家文化骑士勋章,罗马美院客座教授,法国国家比较艺术沙龙副主席。
主要个展:
2024年「王衍成的艺术世界」,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东京;
2022年「王衍成油画展」,galerie lelong 画廊,法国巴黎;
2021—2022年「王衍成收藏作品展」,皮诺收藏基金,法国巴黎;
2020—2021年「宏观与微观」,意大利罗马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意大利罗马;
2020年「王衍成油画展」,意大利国家艺术院,意大利弗洛伦萨;
2019年「王衍成现代艺术展」,上野之森美术馆,日本东京;
2019年「王衍成绘画展」,Acquavella阿奎维拉画廊,美国纽约;
2018年「王衍成作品展」,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意大利罗马;
2017年「衍—王衍成艺术展」,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
2015年「激情的抽象」,尼斯亚洲艺术博物馆,法国尼斯;
2015年「米兰世博会」,米兰世博会KIP国际组织馆展,意大利米兰;
2014年「王衍成油画展」,台北历史博物馆,台湾;
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圣马力诺,意大利威尼斯
2011年「王衍成近作展」,Calerie Louis Carre & Cie路易·卡雷画廊,法国巴黎;
2010年「王衍成作品展」,蒙巴纳斯美术馆,法国巴黎;
2010年「王衍成油画展」,上海世博会法国大区馆,中国上海;
2009年「王衍成近作展」,Galerie Patrice Trigano画廊,法国巴黎;
2008年「王衍成近作展」,Galerie Protee画廊,法国巴黎;
2006年「王衍成作品展」,中国文化中心,法国巴黎;
2000年「王衍成作品展」,何香凝美术馆,中国深圳;
1999年「王衍成作品展」,深圳画院,中国深圳;
2000年「王衍成作品展」,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
2000年「王衍成作品展」,深圳美术馆,中国深圳。
主要艺术博览会:
瑞士巴塞尔art basel艺术博览会(2015-2024)中国香港、瑞士巴塞尔、法国巴黎、美国迈阿密、韩国首尔(纽约阿奎维拉画廊Acquavella Galleries、法国勒隆画廊 Lelong Galleries) ;法国巴黎艺术展Art Paris(2001—2024)特加诺画廊Galleries Patrice Trigano、Galleries Protee;法国FIAC国际艺术博览会(2017—2018);英国伦敦弗里兹Frieze Masters艺术博览会,美国纽约弗里兹Frieze Masters艺术博览会(2017—2020)。
主要作品收藏:
法国皮诺基金会(巴黎)、中国美术馆(北京)、意大利国家现代美术馆(罗马)、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东京)、山东省美术馆(济南)、广东省美术馆(广州)、深圳市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深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