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间,南朝宋、齐、梁、陈四代政权更迭频繁,走马灯一般的变幻不休。最短命的就是南齐,竟只有区区二十四个春秋。公元502年,南齐皇族萧衍逼齐和帝退位,正式称帝,立国号为“梁”,史称南梁。

这个梁武帝萧衍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而且有趣的一个人。前文说过南北朝前后有“三武灭佛”,三个称号里有“武”字的皇帝把佛教给虐了个遍。

梁武帝也有一个“武”字,但他不灭佛,正好相反,他大大崇佛,崇到了极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崇佛第一人。

崇佛嘛,跟搞慈善一样,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捐东西,谁捐得多,捐成第一名谁就是老大,就最心诚。

这梁武帝有优势啊,反正天下是他的,什么东西都可以捐。先捐钱,再捐物,到后来捐无可捐,干脆把自己这个皇帝给捐到庙里去,而且连捐四次。每次皇帝一出家,朝中百官就得花巨额赎金给赎回来,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一日,风和日丽,春暖花开。武帝信步来到江陵城中的天皇寺,踏青之际也顺便看看寺内的重点献礼工程,柏堂四壁上的壁画画得如何。

步入堂内,武帝抬头一看,正中一面墙上,高大端庄的卢舍那佛像烨烨生辉,正准备赞一声“好”。话到嘴边却忽然顿住,变成“咦”的一声惊叹。原来,在佛像旁边,是儒教圣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画像。

这儒、释二教历来不和,怎么能画到一起去呢?武帝纳闷了,将画师唤来问道:“你这是寺庙,属于释家,干嘛把儒家的孔圣人画上去,不是文不对题吗?”

那画师淡淡一笑,答道:“陛下有所不知,以后可还要指望他哟。”

这一位公然对着皇帝搞行为艺术,还大大咧咧回答“信张哥,得永生”的,正是梁朝武帝年间,画坛继顾恺之、陆探微二人之后又一位不世出的大宗师。他以极大的魄力推陈出新,别开生面,手创了中华绘画的又一番天地。

这大宗师便是画坛四大天王中的第三位——张僧繇。

同为天王,张僧繇和前辈顾恺之比较像。顾恺之有“虎头三绝”,那么张僧繇也有三样法宝,足以奠定他在画坛的至高地位。

一、第一项当然是画技神妙

张僧繇和一生躲着皇帝的宗炳不同,他走的是上层路线,和皇帝皇子们来往亲密,熟络着呢。

这也可以理解,宗炳爱的是山水,当然不愿意被宫廷羁縻,而要到自然山川美景中去。张僧繇擅长的是人物和佛像,当然在皇帝身边能有更多的机会。

张僧繇在梁武帝时就已经名冠当世,武帝赏识他的才干,还任命他当过太守和将军,当然真正的本职工作还是皇帝的私人美术顾问。

武帝崇尚佛教,大兴寺院,因此对佛画的需求很旺盛。当时凡是重要的大型壁画,基本都出自僧繇之手。这些连续不断的“献礼工程”和“世纪工程”也等于是当时最有价值的创作机会,都把握在张僧繇手中。而在主持创作期间,张僧繇可以接触到当时各国负责协作的画匠和技法,包括异域外国的新鲜技艺,这也让他的眼界和格局不断提高深化。

就这样画得越好机会越多,机会越多见识越广,见识越广格局越大,格局越大画得越好。张僧繇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画技愈发神妙。

因为张僧繇画得实在是太好,大家无以为赞,于是老百姓纷纷将其神化,民间因此留下了很多关于他的玄乎其玄的故事。



比如他画龙不能点睛,一旦点睛则龙神附体,立刻破壁飞去。

又比如他一幅画中画了两个印度和尚,战乱时被剖成两半,相互离散。结果一位老病号得到其中半边画,画中所绘的和尚托梦给得画之人,让他找到另一半,合而为一,并将其病治愈。

还有他在壁上画了鹞鹰之后,周边的麻雀就不敢飞近等等。。。。。。

这些当然今天看来都太玄乎,不过正足以从侧面证明张僧繇之画在当世人心目中地位之高。

二、第二项是眼界高超

这一项说白了就是要情商高,有智慧。

当年的顾恺之情商也高,不过比较窝囊,是用装痴卖乖来掩饰被恒玄夺画的尴尬。而张僧繇就不一样,他和皇家的关系融洽,相处亲密。不仅仅和皇帝好,和皇帝一家子都好。

当时战乱纷呈,各位皇子分别被派到边疆镇守,时间一长,皇帝想念谁了,就让张僧繇把谁画出来,挂在身边,就好像见到了本人一样。

你想想,那时候没有照片参考,皇子们又远在异地,不能亲自做模特,张僧繇只能凭借记忆把诸位皇子画得惟妙惟肖。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长期和皇子们厮混,一起喝喝小酒,看看小电影的友谊,是很难做到这点的。

前面我们说的天皇寺壁画,张僧繇自作主张在佛像旁画上了孔子。结果当后来北周武帝发难灭佛,焚尽天下寺院之时,因为这座殿内有孔子的画像,以崇儒灭佛为口号的北周武帝网开一面,此殿得以保存完好。

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张僧繇是具有大智慧的。他未必知道日后会有灭佛惨剧,不过从梁武帝过分崇佛,寺僧奢侈太重这些端倪之中已经看出了佛教盛极必衰的苗头。因此预留伏笔,保护自己的画作,同时也救下整座寺院。不得不说是绝顶聪明之人物。



三、前两项还可以说是一个名画家的基本素质,前辈画家里也有其余如卫协、张墨等可以做到。但真正让张僧繇独步画坛,与顾、陆齐名的根本原因,正是第三项——开创新法。

开创新法对普通人来说并不容易,能继承好传统就不错了。但张僧繇不同,他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发明的新玩意层出不穷,简直可以说是画坛的发明家。

张僧繇发明过最早的裸眼3D。

他在南京一乘寺画画,画出一种从没有人见过的花纹,叫做 “凹凸花”。这种花远观凹凸有致,仿佛立体的一样,走近一看则平平无奇。这实际是他巧妙地使用了晕染法把物体的光影关系模拟出来达到的效果。

张僧繇还发扬光大了以书入画。

他将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所写一本《笔阵图》研究了个透,尤其把其中所讲到的“点、曳、斫、拂”等笔法逐一移植到绘画中去。这让他的画新颖别致,格外巧妙。

正因为张僧繇的画与众不同,超越当世,所以时人把他的画样称为“张家样”,当作一种标准的模式来严格遵循。

但这些还只是张僧繇开创新法的皮毛,他真正最伟大之处,乃是融汇中外,大胆将外国的画法融入中国,开创中国绘画独特新生的新画风。

中国绘画自上古诞生之日起,历三代、秦汉、魏晋而至南北朝,始终以线条勾勒为主要造型工具,前辈名家莫不如此。比如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陆探微的“一笔画”均是以线条为主,独擅胜场。





说白了,就是以墨笔绘线,以线条勾勒出画中主体造型,有点类似我们现代的钢笔淡彩。那么直到张僧繇以前,中国画还可以称之为线条画,所不同的只是在于每位画家对线条的运用巧妙和美观与否。

而张僧繇第一个站出来吃了螃蟹,他将平时接触到的印度绘画和西域绘画方式大胆吸收了过来,消化融汇以后,化为己用,将之结合到中国传统绘画中去,开创了一派崭新的画法。

这种画法不以线条勾勒,而是直接用青绿色彩堆叠晕染,通过色彩的浓淡表达物体的光影体积,类似现代的水彩和油画。这一番新画法被后世称为——“没骨法”,就是不以线条作为造型骨架的意思。



张僧繇创出“没骨法”后,其两个儿子张善果、张儒童都继承了下来。后来经唐、五代、宋、元直至明、清,均有画坛高手延续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绘画重要传统技法之一。

而他以青绿朱粉重色晕染之画法,也传于后世,在唐朝定型成为青绿山水画一门。这一门后世名家辈出,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杰出代表作就是北宋王希孟所绘的《千里江山图》 。







正所谓,守成易、手创难。一国乃至一族的艺术,如果始终不变,说得好听点叫恪守传统,但也容易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而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至今不衰,正因为我们在各方面都善于学习,善于融合,善于开创。

虽然一时一地有长短得失,但积数千年文脉不断,持续发展下去,多少智慧先贤的贡献累积起来,迸发出的能量无比惊人。

张僧繇在千余年前为中国绘画做出的绝大贡献便是明证。从此之后,中国绘画在传统线条技法精妙绝伦的优势上又新增利器,没骨、青绿、水墨、浅绛、泼墨各种画法纷纷涌现、异彩纷呈。中国绘画历魏晋六朝而至隋唐,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百花齐放的辉煌盛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