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对于20世纪的很多中国艺术家来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写生之路,他们通过西南西北写生获得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的创新,在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岭南画派也不例外。2024年12月18日起,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推出“西行漫记——岭南画派西南西北作品展”,展出岭南画派三位杰出画家——关山月、黎雄才与赵少昂在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间各自踏上西行之旅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展现他们在西行路上取得的非凡艺术成就。
1942年,关山月在成都督院街法比瑞同学会住所埋头绘画。
游览地点串联西行作品
策展人陈玉莲表示,“西行”是近现代中国艺术史的一大课题,岭南画派的第二代名家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在20世纪也有着西行的经历,这可视为西行大课题下的一个子课题。此次展览精选了广州艺术博物院藏的这三位名家共52件(套)画作,鉴于他们西行写生的足迹涉及多个省份,展览还打破常规排列模式,以游览地点的方式串联起他们20世纪40至90年代的西行作品。譬如赵少昂《桂林暮色》《花桥烟雨》的广西,黎雄才《峨眉金顶》《巫山神女峰》《盐井》、赵少昂《三峡暮色》、关山月《行云流水出巫山》《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四川,关山月《六朝飞天》《祁连放牧》的甘肃,关山月《鸟岛》的青海,黎雄才《沙漠之花》的新疆,黎雄才《云南曲靖沾益道中》的云南,黎雄才《黄果树瀑布》的贵州等等。“这样的展陈方式容易让当代普通观众接受并引起旅行经历的情感共鸣。更重要的是,希望观众们在体会祖国西南、西北锦绣河山的不同魅力的同时,能感受到岭南画派立足于‘写生’、践行‘笔墨当随时代’、用艺术彰显时代精神的创作特点。”
《鸟岛》,关山月,约1978年作,49×94.5cm,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她还介绍,这次还展出了以往较为少见的一批黎雄才20世纪40年代西南西北写生稿与赵少昂的西南山水画稿及山水画,可以丰富大家对于这两位大师艺术多面性的理解。
《三峡暮色》,赵少昂,1962年作,61×83cm,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岭南墨香绘出西行印记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社会与艺术剧烈变革的时代,战争动荡的局势以及“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一批艺术家都走出书斋,掀起了第一次去西部地区写生、创作的热潮,如张大千、孙宗慰、庞薰琹、吴作人、司徒乔、赵望云、韩乐然等名家,下半叶,西部依旧对艺术家群体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大家所熟知的黄胄、艾中信、罗工柳、吴冠中、靳尚谊、陈丹青等人。如今,到了21世纪,西部仍然是艺术家写生采风的重点地区。策展人陈玉莲表示,这次展览聚焦“岭南画派西行”这一课题,正是因为西行对于这三位艺术家来说同样意义重大,是他们形成自己艺术风格和笔墨语言的重要阶段,在西部的旅行写生、办展、教学使他们视野开阔、声名鹊起,积累的大量素材也是他们一生中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
关山月1940年去到西南抗战文艺的重镇桂林,开启了长达6年的万里西行,他辗转于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等地旅行写生,积累了大量的写生稿,并临摹敦煌壁画,创作大批作品,在各地举办画展。“这次西行是他第一次远离老师高剑父,踏入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写生、创作之路。他从澳门离开老师,途经韶关到桂林开启西部壮游,最初是抗战写生,带着强烈的抗战意识,到后来从战地写生转移到行万里路,婉拒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教职,选择与赵望云等人远赴敦煌,汲取了敦煌壁画的营养,又在西北大漠的风雪中锤炼出雄健阳刚的画风。西行途中和结束后的多次画展,作品得到了郭沫若、徐悲鸿等重要人物的认可,也成为确立关山月艺术地位的基石。”
《轻舟已过万重山》,关山月,1990年作,135×203.2cm,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黎雄才于1943年也从韶关取道桂林,开启他长达5年多的西部漫游,先后赴广西、四川、陕西、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写生,继关山月之后,他于1947年也造访了敦煌,饱览山川之胜又汲取传统艺术营养。“对于黎雄才来说,20世纪40年代的西部漫游是他实践‘折衷中西、融汇古今’新国画理念的一次重要的艺术探索。他在西部写生中摸索出了从传统迈向现代的笔墨方法。西南西北的自然风貌改变了黎雄才原有的传统山水图式,‘黎家山水’走向写实主义,他的写生作品是对大自然的‘真’的提炼与总结。黎雄才用毛笔画了大量的速写,游刃有余地用中国画材料完成了属于西洋画体系的速写工作,这种方法为他20世纪50年代创作大画《武汉防汛图》驾驭复杂场景奠定了基础。”
《峨眉金顶》,黎雄才,1949年作,109.2×47.2cm,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在陈玉莲看来,相对关、黎而言,赵少昂的西行抗战意识与革新意识都没有那么强烈,他是因战乱辗转于大后方,主要是对桂林、三峡等地的风景写生,但西南游历依然在其艺术生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新中国成立后,西部依旧是三位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源泉。关山月甚至到了古稀之年还远赴西部各地进行写生创作,除实地写生外,他平时也常以积累的速写稿为基础创作西部题材作品,很多大画即来源于此。黎雄才1988年曾远赴西南云贵高原探访珠江之源,沿途写生创作,到了年事已高不方便外出写生的时候,则以一种“卧游”的方式,将以前的壮游印象忆写出来。赵少昂虽移居香港,却对西南的秀丽河山念念不忘,以前积累的写生稿成为其山水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图式来源,他以速写为基础进行创作,重溯“旧游印象”。
“赵少昂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是对光影色彩的运用探索,在大型创作中表现西南各地黄昏时情景,借鉴日本画画法和西画的光影技巧,以跳宕洒脱的笔法描绘景物的形质,以丰富多变的色彩渲染环境气氛,注重表现气候时序的变化,并注重用花鸟配景点睛,如这次展出的佳构《三峡暮色》中翩飞的白鹭。”陈玉莲介绍。
《花桥烟雨》,赵少昂,创作年代不详,61×106cm,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艺术回望重现西行故事
西部的壮丽河山和民风民俗提供给关山月、黎雄才与赵少昂三位画家开阔的视野、新鲜的体验以及面对客观真实世界的能力,激发了他们创作新面貌的形成。西部万里壮游的写生与创作也是他们在中国画坛声名鹊起、走向艺术高峰期的起点。
南都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本次展览的大事记展墙上,策展人运用旧照片与旧报纸原创性地梳理了三位画家在20世纪40年代西行活动的丰富历程。这一展示内容详实、信息量丰富,让观众有机会从中了解画家们的艺术积累以及与其他地区艺术家、评论家的互动交流。“这次展览因为筹备时间紧,主要遇到的挑战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梳理清楚岭南画派20世纪40年代的西行艺术活动,尤其是对于黎雄才、赵少昂两位艺术家以往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因此我们需要搜集和查找大量的旧报纸等文献资料,在新闻报道的片段中尽可能完整地勾勒出漫漫西行路。幸运的是,我在资料搜集时得到了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涵同学的鼎力帮助,同时也得到了同行单位的大力支持,为了更好地呈现并弥补馆藏的不足,向岭南画派纪念馆、关山月美术馆借用了大量藏品图片。”策展人陈玉莲介绍说,“这一面墙的辅助陈列是本次展览研究成果的重点呈现,希望能借此推进学术界和公众对于岭南画派的研究和认知。”
黎雄才在河西走廊写生。
据悉,展出期间还将举办内容丰富的导赏活动和邀请岭南画派研究学者举办讲座活动,为广大观众朋友深入浅出地讲述画家们在西行之路上的艺术实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大家在看展的同时了解他们在西行过程中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及其对中国近现代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
对话——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陈朋教授:
黎雄才利用写生创造“新宋元”笔墨
南都:请问20世纪40年代,岭南画家写生为什么要向西部去?
陈朋: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我们的文化和艺术同样也深陷危机,这触发了对中国画“民族性”的集体反思。实际上,19世纪末,中国画已经显露了一种衰败的迹象。清初“四王”以后,传统笔墨模式已经发挥到极致,进入套路了,民国时期的中国画都是在延续晚清以来的各种套路,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改造老旧的中国画成为当时知识界的共识。但这种改革的呼声也涉及到中国画的本体语言改革,就是现代笔墨的形态。何以现代?怎么样从近代跨入现代?20世纪初期,几乎所有文化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随着国门打开,西学东渐,很多有志人士希望借此革故鼎新。
与此同时,由于战火的影响,西行向大后方成为战时文化的一个热潮。
当然,岭南画派的西行写生还与其所倡导的“折衷中西,弘扬写生”有关。写生就要多走走,多看看,行万里路,不可能待在书斋里。“折衷中西”也是,很多西方艺术家的写生作品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中国,大家都看到了印在报刊上的西方印象派、后印象派作品,虽然当时的印刷质量比较差,很多还是黑白的,但它们起到了启蒙的作用,让中国的艺术家意识到画画也可以这样——我们不一定要待在书斋里去描摹古人的东西,我们也可以面对大自然去画自己想画的风景或者人物。这和当时画家们总体的精神诉求是相关的。
南都:你曾写过《行者之诗——黎雄才人物画研究》一书,仔细研究过他在西北、西南的作品。你如何看待黎雄才西行写生这一举措?
陈朋:西南、西北写生对于黎雄才绘画的意义,或可从三个角度展开思考。一是历史钩沉。回溯黎先生在西南、西北的写生经历,同时通过对同时期包括岭南画派画家在内的中国画画家写生经历的考察,试图重返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的中国画写生历史情境中,从而更明确西南、西北写生对黎雄才开创绘画艺术新路的重要意义,以及黎雄才的写生艺术实践经验如何作用于其主题性创作及日常的山水画创作。二是艺术实践观。黎雄才的艺术,注重直面生活、表现生活,具有表现社会重大建设和发展事件的文化自觉,同时用创造性的艺术行动回应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国画的现代转型问题。三是研究笔墨语言结构与本体语言意识。黎雄才的绘画造型技巧、笔墨技巧高度娴熟,本体语言意识强烈。他在承继宋代山水画及风俗画的绘画语言基础上,将现实题材的宏大叙事性与“黎氏风格”鲜明的水墨技法样式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新中国美术“新现实主义”特征的中国画风格。在我看来,20世纪40年代岭南地区中国画写生运动,引领了20世纪中叶中国的新国画向现代转型。
展讯——
西行漫记——岭南画派西南西北作品展
时间:2024年12月18日至2025年3月16日
地点: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二楼3号岭南艺术馆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庄家茵 通讯员 穗艺博宣
图片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