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逸鹏教授与年轻画家讨论艺术
左起林逸鹏、刁秀航、王涵楚、杨通、张志云、姜永帅
本期英文版链接 Morning Bell of the Art World(4)-Not Seeking Success but Striving for Perfection.pdf
林逸鹏2012年发起极具开创性、目标明确的《重塑东方美》艺术活动,于2012、2013、2014年在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共举办并参加3届大型画展和学术研讨会,在全国范围内共邀请了十几位现代中国画家参加展览,其中有刘国松、仇德树、杜大恺、卢禹舜、刘庆和、张桂铭、张培成、沈勤等著名画家,在美术界产生重大影响。沉潜10年后,林逸鹏带领以他的研究生为主体的年轻艺术家群体,于2025年元旦,开启线上《重塑东方美》艺术活动。这个充满活力、年轻的艺术团队,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各种不同形式的线下艺术活动,还对林逸鹏进行系列性的采访。
[林逸鹏访谈]
问:林老师,您好!10年前您邀请参展《重塑东方美》的是著名画家,现在参加的是以年轻艺术家为主体,请问您衡量他们的标准是什么?
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厘清一下“重塑东方美”活动的性质。我国作为一个东方文明古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中国画是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自从西方文明进入我国之后,我们的前辈艺术家就始终在传承、发展我们的艺术,努力创造出一个适合时代发展,能够进入世界艺术行列的艺术形式,并且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海上画派、岭南画派以及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等前辈不懈努力的历史中得到证明,他们的行为就是努力塑造着一个具有东方美的新艺术形象。尽管在这艰难的历程中,出于民族自尊的情绪包裹着某些狭隘的成分,但是,尊重艺术个性的区别与存在,保护艺术的多维度姿态,符合艺术的基本属性,对于人类艺术发展而言具有真理性。以历史的眼光看,虽然在我之前没有谁明确提出“重塑东方美”这个概念,但是多少代前辈的艺术生涯就是为此薪火相传,我们现在的行为也当列入其中。关于“重塑东方美”理论上的存在依据在第一期中有所论述,不再赘述。
我十年前邀请一群著名的画家参加《重塑东方美》画展,某种程度代表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画在“重塑东方美”的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既是一种展示,更是一种鼓励。艺术的发展是需要一代一代的传递与努力,这次选择以年轻画家为主体就是出于这个考虑。作为一个画家,值得为这个目标付出一生,所以,我很赞同吴冠中先生提出的为艺术要有殉道精神的观点。
殉道精神就是我的衡量标准。有了殉道精神才能够把艺术事业持续进行下去,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创造力,才能静下心创作出优质的作品,就不会为短暂而肤浅的名利所诱惑,我非常无视甚至厌恶各类招摇过市五花八门的奖项,真正的艺术家服务于内心的艺术理想,冷漠于世俗的赞赏,不求成功但求成仁。因此,非常欢迎有志于此的同道加入我们这个队伍,为了一个有意义的人生目标日夜兼程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人生。现在的年轻艺术家大多经历过艺术院校的严格训练,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我深信他们通过不断地努力,用比我们前辈更为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一定会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关于艺术家
王竞
安徽美术家协会 会员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硕士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 副教授
“感谢我的心灵,从未停止坦诚地赞美。”
—— 王竞
王竞作品《三宝盏茶》
纸本水墨
69x69cm
2024
王竞作品《翅膀飞过的痕迹》
纸本水墨
68x69cm
2015
王竞作品《大圈椅和新发型2》
纸本水墨
69x70cm
2015
王竞作品《春风玉门》
纸本水墨
70x91cm
2017
王竞作品《偏爱》
纸本水墨
69x70cm
2016
王竞作品《赞美诗》
纸本水墨
70x70cm
2016
王竞作品《夏云之梦》
纸本水墨
92x70cm
2017
王竞作品《出走》
纸本水墨
120x97cm
2018
李京
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淮南师范学院 副教授
澳门科技大学 博士研究生
“多年来致力于绘画本体语言的探索,寻求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以独特的视觉逻辑秩序来呈现自己对日常世界的所思所想,使画面更加意味深长。”
—— 李京
李京作品《小憩》
布面油画
60x60cm
2017
李京作品《丽日》
布面油画
20x20cm
2024
李京作品《茶事》
布面油画
20x20cm
2024
李京作品《冬日》
布面油画
50x60cm
2017
李京作品《旧时光》
布面油画
20x20cm
2024
李京作品《小窗幽记》
布面油画
20x20cm
2024
李京作品《斜倚的女人体》
布面油画
100x100cm
2016
张志云
201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师从林逸鹏教授,现就职于上海金山区世界外国语学校。
2019年参加“第三届锋转墨变——当代青年画展”
2021年参加南京师范大学首届研究生教学画展;
2022年参加“锋转墨变·印象闽南”中国当代水墨画家写生采风创作精品展。
“我试图在作品中打破时空界限,努力探寻自己的构图、色彩、线条,表达对当下社会的思考。”
“艺术不仅是技艺的舞台,更是思想的载体。”
—— 张志云
张志云作品《梦回云水谣》
纸本水墨
150x220cm
2022
张志云作品《古镇的夜》
纸本水墨
100x139cm
2022
张志云作品《夏日小憩》
纸本水墨
89x116cm
2024
张志云作品《盛夏》
纸本水墨
94x85cm
2022
张志云作品《沉思》
纸本水墨
96x69cm
2024
刁秀航
山东省郓城县人
淮南师范学院 副教授
淮南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系 系主任
安徽省书画研究会理事
“尊重自己的感觉,探索独特的艺术语言,是每一位艺术家的使命。艺术家最大的共性,就是他们都有个性。”
—— 刁秀航
刁秀航作品《静物系列之“花丛”》
纸本彩墨
97x180cm
2023
刁秀航作品《林中人家》
纸本彩墨
90x89.5cm
2024
刁秀航作品《静物系列之“马蹄莲”(2)》
纸本水墨
68x68cm
2023
刁秀航作品《校园系列之“未名湖波光”》
纸本彩墨
69x69cm
2023
刁秀航作品《静物(7)》
纸本彩墨
68x48cm
2022
刁秀航作品《静物系列之“西红柿”》
纸本彩墨
46x48cm
2022
刁秀航作品《绿韵小屋》
纸本彩墨
137x69cm
2024
刁秀航作品《静物系列之“阳光”》
纸本彩墨
34x138cm
2023
艺行印记
2024年7月,林逸鹏教授(左)与刁秀航讨论艺术。
2023年5月,刁秀航在太行山车佛沟写生。
2023年5月,刁秀航(中)与朋友在太行山王相岩。
2024年7月,刁秀航在太行山写生。
2017年,王竞在敦煌艺术考察。
2022年,王竞在福建写生。
2016年,王竞在西藏采风。
2017年,新疆采风。
左起张志云 邹晓光 曹城城 姚佳怡 彭媛媛 王竞 王威平 方雨晨 宁瑶
2018年,张志云(右)与林逸鹏教授在自己作品前合影。
2022年,张志云在漳州写生。
2024年,张志云在新西兰采风。
2024年,张志云在新西兰采风。
2018年8月,李京在意大利米兰。
2019年9月,李京研究综合材料作品。
2024年3月,李京(右)和同学琳娜在中央美院美术馆。
2024年12月,李京参观中国留法学子绘画展。
本期策划团队人员:刁秀航 王竞 彭媛媛 姜永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