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抗日战争时期国际社会的对华援助,人们第一反应可能想到的就是陈纳德的“飞虎队”、远征军等英美的援助,实际上这完全是网络上的一些偏向性思潮的误读,整个抗战期间,国际社会中对华援助最大的其实是俄国。
一、俄国最早援助中国
早在卢沟桥事变之前,俄国就在为促进中国的二次统一战线而做准备,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两个月,即1937年9月,在中国和俄国没有缔结任何正式的援助协议的情况下,俄国就已经开始将各种援助物资运往中国。
而这一时期的英美等西方国家则在继续推行绥靖政策,对中日两国都保持着十分暧昧的态度。面对中国的援助请求,英美等西方国家普遍反应迟钝,直到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即1938年底的时候,英美等西方国家才勉强同意向中国发放数额极低的贷款,同时为了避免刺激日本,还专门规定这些贷款不得用于购买军用物资。而英美等西方国家实际上的对华大规模援助,则要等到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之后,这时候的中国已经独自、艰苦抵抗了日本长达4年之久。
二、俄国援助的数量最多
卢沟桥事变后,俄国便迅速通过空运和西北陆路向中国运送援助物资,在1937年至1939年的两年多时间里,俄国共计援助中国1000多架飞机,2000多名飞行员,500名军事顾问,以及大量的火炮、军需品和燃油等军用物资,这些对华援助一直到欧洲战争爆发才开始减少,直到1941年德国军队开进俄国才停止。
而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援助则抠搜得多,1937年法国仅提供了一笔500万美元的小额贷款,美国仅仅是采用金融手段购进中国白银,象征性支持中国的法币储备。1938年英美两国也才仅仅同意向中国发放不超过3000万美元的贷款,直到1941年美国的对华援助才开始增长,“飞虎队”、远征军等才开始进入战场,而直到1941年底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对华援助总额才大体与俄国相当。
三、俄国的援助更为纯粹
前面已经提到,俄国的援助是在中俄两国没有缔结任何协议的情况下就开展的,这意味着俄国的援助属于纯赠送性质,目的就是为了支援中国抗战。
相比之下英美等国的援助就没那么单纯了,他们附加了各种条件。比如法国在1937年提供的500万美元的小额贷款,被指定用于修法属越南边境到广西的铁路,1938年底英美两国提供的2700万美元的贷款,则限制不得用于购买军用物资。
在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俄国的援助对于在战火中艰难抗争,且长期孤立无援的中国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这段历史不应被忽视或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