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爆发的诺门坎战役众所周知,也是网友们经常讨论的话题,经常围绕日苏双方究竟谁赢谁输、实际伤亡情况等争论不休,各有各的依据。本文不讨论这些老话题,只想从侧面说说当时中国抗战之艰辛!
苏军坦克群
先看一下诺门坎战役中苏军投入的兵力和作战装备,以及消耗的战争资源。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共投入了10万余人的兵力,主要技术装备有498辆坦克、346辆装甲车、542门大炮和515架飞机,动用了大量作战物资(弹药、燃料、粮食等),苏军前后消耗掉的作战物资总共8万吨,各种弹药的消耗量达到3.1万吨,日军的弹药消耗量为2000多吨。
再看一下,苏军的损失和取得的战果。在作战中,苏军损失了近400辆坦克和装甲车,作战飞机损失了207架。至于人员伤亡有多个版本,就按数字少的说,苏军阵亡人数为9703人(含失踪人员),受伤人数为15251人。击毁了日军29辆坦克和7辆装甲车(参战的日军坦克、装甲车总数为92辆),至于日军伤亡数字,最高的数字为阵亡18000人(数字来源:1966年10月12日,日本靖国神社举行诺门罕事件战役慰灵祭报道中的数字)。
参战的日军主要靠步行
PS:日军在诺门坎战役中出动的总兵力为7.5万人,但参战兵力主要是第23师团及第8国境警备队等25000余人,其余抽调的第2师团(10000人)、第4师团(9800人)、第7师团(8000人)等部队是战争末期才调来的,并未投入战斗。
日军第23师团的情况也介绍一下,其成立于1938年,兵力只有1.3万人,属于警备性质的“治安师团”,一直到1939年4月才开始进行战术科目训练。不管装备还是军事素质都很一般,其下辖炮兵装备的是老式的三八式120毫米榴弹炮,这种炮属于日军淘汰装备,最大射程仅5800米,炮口初速只有275米/秒,同时期日军野战师团配备的是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诺门坎战役中,日军给第23师团加配了不少技术兵种(炮兵、装甲兵),不过这种赶鸭子上架的加配,实际战斗力提升有限。
苏军拥有压倒一切的炮火优势
第23师团跟抗战初期的常设师团比,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部队,无论是兵力规模上还是作战训练水平上,还是技术装备上。常设师团兵力在2.5~2.8万之间,拥有600余挺轻重机枪、600多具掷弹筒,75毫米以上身管火炮64门,此外还有70毫米步兵炮、37毫米反坦克炮数十门。抗战初期日军常设师团还普遍加配坦克和重炮,一般是1个野战重炮联队(24门150毫米榴弹炮)和1个战车中队,此外还得到陆航的直接支援。简单说,1个常设师团的实际战力至少顶3~4个第23师团。
1937、1938年日本陆军主力基本都在中国战场,光是常设师团就有十多个,此外还有组建的数个特设师团。特设师团的实力也不容小觑,是以常设师团留守部队为基干组建的,总兵力达到2.2万余人。如果都换算成第23师团,就按1:3,起码相当于50个吧。以诺门坎战役为参照的话,如果日军投入50个第23师团,苏军需要出动多少兵力,多少技术装备?需要消耗多少作战物资,多少弹药呢?
日军常设师团都是精锐
此外,诺门坎战役中日军弹药基数只有0.2个会战份/师团,而抗战时期各战役中日军弹药基数至少0.5个会战份/师团,主要战役则更多。像日军在淞沪会战中消耗3个会战份/师团,在武汉会战中消耗了1.5个会战份/师团,在南昌会战中也是消耗了1.5会战份/师团。淞沪会战日军投入了20多万兵力,武汉会战日军投入了30多万兵力,大家可以算算这些战役中,日军弹药总消耗量是诺门坎战役的多少倍?几十倍了!
还有,诺门坎战役中日军投入的火炮最大口径不过150毫米,而中国军队面对的日军除了有大量的150毫米榴弹炮/加农炮外,还装备有240毫米榴弹炮、280毫米榴弹炮、305毫米榴弹炮这些超重型火炮!并且因为日军有制空权,日军火炮可以从容射击,射击精度要高很多。
七年式305毫米榴弹炮
自1937年到1945年的八年抗战,几百万中国军队总的弹药消耗量只有20万吨,平均每年只有2.5万吨,而诺门坎战役中10万苏军各种弹药的消耗量就达到3.1万吨!武器方面,中国军队普遍缺乏重武器,国军大部分的步兵师连一门75毫米山炮都没有,支援火力只有82毫米迫击炮。而八路军,有一门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都当宝贝疙瘩伺候着,每一发炮弹的使用都需要审批!
通过数据可以发现,面对穷凶极恶、武装到牙齿的日军,中国抗战打得有多艰辛了,真的就像《义勇军进行曲》中的歌词: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