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在乌克兰东部战区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部署50万精锐部队,采用多方向包围战术。在顿巴斯地区边境,俄军的装甲部队和机械化步兵师已完成战略部署,军事集结区域绵延超过180公里。此次军事行动规模空前,超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任何一次军事行动。据悉,未来数周内,还将有20至30万增援部队陆续抵达前线,届时俄军在该地区的总兵力有望突破70万。

俄军在顿涅茨克、卢甘斯克等关键区域,构建全新的“蜂巢式”多层防御体系。这一体系自外向内分为三层:外围由轻型装甲部队构成机动防线,中层由重型装甲部队负责防御,内层则由防空系统和火炮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俄军首次在战区大规模部署最新型号的T-14“阿玛塔”主战坦克,这种具有自动装弹系统的第四代坦克此前从未在实战中使用。同时,新型BTR-90装甲运输车和“联盟-SV”自行火炮系统的集群部署,也彰显俄军此次行动的坚定决心。

在战略层面,俄军采取“关节截断”战术,通过精确制导武器重点打击乌克兰境内的9个关键铁路枢纽和12座战略要地。第聂伯河沿岸的“D-07”号铁路干线被彻底摧毁,这条战略运输线此前承担着乌军60%的军需物资运输任务。乌克兰运输部的数据显示,主要铁路枢纽的日均货运量已从战前的5000吨骤降至不足50吨。俄军还利用“口袋战术”,在乌克兰东部地区设置长达1200公里的公路封锁线,切断哈尔科夫至基辅、马里乌波尔至扎波罗热等多条战略要道。

由于补给线路中断,乌克兰东部多座重要城市的战略物资储备已降至警戒线以下。顿涅茨克地区的燃油储备仅够维持3天,军用弹药储备也不足一周,部分前线部队甚至出现弹药短缺现象。军事专家预测,如果补给线路持续中断,乌军将在两周内面临严重的后勤危机。

在制空权争夺战中,俄军展现强大的防空能力。前线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构建起半径400公里的防空网,与S-300、“山毛榉-M2”等中近程防空系统共同形成“铁穹”式多层立体防御体系。

该防空系统采用最新的相控阵雷达技术,能够同时跟踪300个空中目标,并对其中24个目标进行同时拦截。在短短168小时内,该防空网共击落308架乌克兰军机,包括3架米格-29战斗机、12架苏-25攻击机、28架TB-2无人机以及大量巡航导弹。其中,不乏北约国家最新提供的现代化武器装备。

大规模的空中打击已使乌克兰空军的作战能力降低70%以上。目前,乌军在东部战区的空中巡逻任务已大幅减少,制空权已基本落入俄军手中。失去空中支援后,乌军地面部队的机动能力和火力投送能力都受到严重限制。

“西部”集团军采用改良版的闪电突击战术,在72小时内先后突破乌军位于巴赫穆特、索列达尔和阿尔乔姆附近的三道防线,歼灭敌军3920人。这种新型闪电战结合传统机械化部队的高速突进和现代信息化作战手段,突击部队在电子战的掩护下,有效规避乌军的反坦克导弹防御系统。

“中部”集团军则主要负责城市攻坚任务,通过使用“口径”巡航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摧毁乌军15处指挥所、23个弹药库和8个通信中心,造成2215名敌军伤亡。尤为经典的是,北部与南部集团军在顿涅茨克东北部展开的协同作战。北部集团军通过实施大规模佯动,将乌军主力吸引至北部战区,而南部集团军则抓住战机,采取大迂回战术,一举包围并歼灭超过3000名乌军。

此次军事行动共歼灭乌军13075人,缴获或击毁各类军事装备394件,包括48辆主战坦克、156辆装甲车辆、23门自行火炮系统以及大量通信设备和军需物资。这一战果不仅显著削弱乌克兰的军事实力,更从战略层面改变整个冲突的走向。多位分析人士认为,此次行动或将成为俄乌冲突的重要转折点。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