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指挥的美军在仁川登陆,并在9月28日切断了深入南部作战的北朝鲜军队的后路。美军仁川登陆成功后,下一步便是往北越过“三八线”。美国首先想稳住中国。



它要求印度告诉中国,千万不要参与在朝鲜的战争。美国希望印度作为自己的意见去说,印度照此办了。

国家安全委员会在登陆前不久的一次会议上决定,“往北越过‘三八线’的计划是以苏、中不用大规模军队进行干涉为前提的”。

1、美国的“迷魂汤”

美国国务院于9月21日向总统报告,在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看来,朝鲜事态的发展将使中国认识到苏联政策的弱点,因此他们将在“倒向苏联一边”的同时走自己的路。印度大使认为,中国并非苏联的卫星国,其趋向是不接受苏联的政治领导。杜鲁门在9月26日又接到报告说,英国驻莫斯科大使认为苏联主要只是在宣传上下工夫,也可能会在别的地方寻衅以分散西方的注意力,但不会为找回面子和消除威胁而打一场总体战。

以后事态的发展证明,两位大使的话不幸而言中了。当杜鲁门在审度是否越过“三八线”时,关于苏联态度的情报无疑是会起作用的。

早在8月21日,凯南就上书劝谏,建议美国把政策目标定为尽快以最佳的条件结束在亚洲的参与,他说“我们并无必要一定得看到一个反苏的朝鲜政权,永久地扩展到全朝鲜”。其理由是美国“并无力使朝鲜永远置身于苏联轨道之外”。然而这时凯南已经坐上了冷板凳,他离开了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的职位,只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后被召回来“顾问顾问”。他的意见未被采纳。

英国首相艾德礼担心北进会激怒中国。他在9月26日说,“中国政府很可能认为跨过‘三八线’是挑衅性的,甚至是对中国安全的直接挑战”。

但是,到了此时,美国政府已经冲昏头脑,以为全面胜利在望,都听不进去了。国务院在9月29日时已在和总统商量在全朝鲜大选的事,它建议“在南方和北方都要推迟到人们心中的战争创伤愈合后…”再举行。



调子是再有把握不过了。

10月3日,国务院报告总统,周恩来对潘尼迦说,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中国不出兵,如果联合国军过线,中国不能置之不理。与此同时,荷兰外交大臣斯蒂格对美国大使馆说,根据“绝对可靠的消息,中国正在准备一项重大的军事行动”。

他说有情报说有人在增加“金鸡纳霜(奎宁)的储备”,这“表明远东有战争了”。杜鲁门当局表面佯作镇静。第二天,国务院指示驻印大使转告印度政府,“中共这一说法在法律上和道义上都站不住,是对联合国意愿的藐视”。这时,荷兰外交部又通报美国大使馆说,荷兰驻北京代办认为中国不想打仗,但如美军越过“三八线”,深入北方,则中国可能会在“情急时”采取行动。

英国外交部高级官员梅金斯于10月3日从东京和北京报告艾德礼首相,麦克阿瑟认为中国的反应是吓唬人。梅金斯说中国在东北有40万军队,其中10万人可以随时出动,“要是他们还未出动的话”。美国军方则并没有高枕无忧。他们在积极准备迎战中国人。

10月7日,国防部副部长洛维特起草了一份给麦克阿瑟的指示,送交总统批准。洛维特在签呈中说,过去的文件未曾说明当中国不加宣布便入朝干涉时麦克阿瑟应如何处置。

这个新的指示说,“今后凡在朝鲜遇到未经宣布而公开或秘密作战的大股中共部队,你应根据自己的判断,在有相当把握取胜的情况下,继续作战。但不论出现任何情况,都必须得到华盛顿授权方得对中国境内目标采取军事行动”。总统在10月8日批准了这一指示。

美国国务院指示驻印大使馆通报印度政府:现在的问题已不是中国是否想参与朝鲜冲突而是参与的程度。中国政府的说法是想在此紧要关头让印度和其他联合国成员国动摇,而让北朝鲜部队在“三八线”以北重组起来,这只会使他们更加藐视联合国并使朝鲜的统一更为困难。



虽然美国下定决心要越过“三八线”,但仍想在最后一刻阻止中国军事干涉。国务院指示驻印大使汉德森设法通过印度政府会见中国大使,向他说明美国不想跟中国打仗,因为这将是世界,特别是中国人的悲剧;联合国的军事行动对朝鲜的邻国并不构成威胁;美国不想在朝鲜建立基地或具有其他特殊地位;至于中共指责美国轰炸中国的事,美国准备接受中立国调查和对损失做出评估。

2、“侵略者”的帽子

中国当然不会听这一套。

中国一直没有对朝鲜的局势掉以轻心。当7月7日安理会决定在朝鲜建立联合国军司令部那天,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组织东北边防军。7月13日命令东北边防军以十三兵团为基础,任命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为十三兵团兼东北边防军司令员,下辖四个军和三个炮兵师,共25.5万人。

美军在仁川登陆之后,北朝鲜部队大部被截在汉江一线以南,与北方的通道被切断,眼看北朝鲜就要遇到大难。此时苏联并无意出兵抵挡美军北进。

后来斯大林对周恩来说,如果中国不出兵,金日成同志只好来中国东北建立流亡政府;大有撒手不管之意。

在此期间,中、苏曾就朝鲜战争问题进行磋商。苏联答应,如中国出兵,他们将派空军支援中国地面部队在朝鲜作战。但是,当中国在10月2日通报斯大林说决定派志愿军赴朝作战后,苏联突然改变主意,说是空军尚未准备好,暂缓出动。中国派周恩来、林彪于10月8日去苏联交涉,斯大林坚持不出空军。毛泽东闻讯后十分激动。他说我们也未准备好,有的部队连冬服也没有。他在10月12日下令志愿军暂停出动。

10月13日,中央政治局再次开会商讨出兵问题。最后决定不管苏联空军出动与否,志愿军还是应入朝作战。斯大林接到通知后,不禁潸然泪下。中国领导人对于苏联不肯出空军的解释是:斯大林怕中国打不过美国,一旦打败了,苏联就会牵连其内,可能导致苏、美之间的直接冲突,甚至第三次世界大战。

在这当口,苏联不但没有出动空军,而且向美国频送“秋波”。美国国务院在10月20日报告总统,驻苏大使馆认为:苏联未公开出兵,它关于美机扫射苏联机场的照会口气温和;以及它在联合国的“合作”态度,可能是美国遏制政策产生的短期效果。



朝鲜战争美国和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对于中国横下一条心全力抗美援朝的决策全然不知,或是不予理睬。他在10月9日发表声明要求北方军队停止抵抗,否则他的军队将立即进攻,以执行联合国决议,也就是占领朝鲜全境。

10月14日,麦克阿瑟总部声明说,中共领导人近日来所说拟出兵朝鲜等语不过只在外交上吓唬人而已。

10月1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与麦克阿瑟在太平洋威克岛开会。麦克阿瑟满怀信心地告诉总统:中国不会出兵。

事实恰恰相反。彭德怀司令员于10月19日轻车简从跨过鸭绿江入朝,以便及早与正在北撤的金日成会晤。当天傍晚,志愿大军正式开进朝鲜,开始了为期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正式打响了在朝的第一仗。40军118师全歼了南朝鲜6师1个步兵营和1个炮兵中队。从此,10月25日成了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战争纪念日。

在此之前,南朝鲜首脑李承晚还在做即将武力统一朝鲜的美梦。他在杜鲁门-麦克阿瑟威克岛会议后,曾数次向美国大使提出他在北方的权力问题。

美国国务院也深信中国不会出兵。它在10月23日向总统报告,印度政府显然因为它关于中国要出兵的警告毫无根据而感到困窘;印度外交部秘书长对中国极为愤怒,因为它对于“三八线”的态度使印度上了当,被苏、中所摆布而为他们火中取栗。



11月1日,志愿军第39军包围和歼灭了美军第1骑兵师第8团大部和南朝鲜第15团。战斗结束后,志愿军释放了27名美国战俘,73名南朝鲜战俘,对他们说因食品不足,志愿军将撤回国去。这样做是为了迎合麦克阿瑟的心理状态,诱使他犯更大的错误。

到了11月6日,美国政府仍搞不清中国军事卷入的详细情况,无法对局势作出令人满意的估计,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已大规模地进行了军事干涉,而且也无理由认为不会再扩大。

美国要求召开安理会特别会议,把战争局限在朝鲜境内。军方要求轰炸安东的鸭绿江桥,国务院反对这样做。杜鲁门说他“在严重和直接威胁我军安全而有必要时,将批准这一行动”。美国政府企图把中国打成“侵略者”,在联合国提出所谓“中国侵略朝鲜案”。但是美国国务院的态度十分审慎。

11月14日,美国国务院指示驻联合国大使奥斯汀在联合国争取达到美国目的时要小心从事,因为中国的最终意图还不清楚,朝鲜的战况也不明朗。美国的目的包括:使战争局部化,中国撤兵,避免发生世界大战和中国与美国及联合国之间的全面战争及其带来的后果;当局势恶化时能取得最大可能的国际支持,按联合国10月1日决议最终解决朝鲜问题。

国务院认为,美国最高国家利益不允许在联合国给中国戴上“侵略者”的帽子。国务院还指示部分驻外大使跟驻在国讨论因中国东北成为避难所而对朝鲜美军造成严重威胁的问题。也许有必要及早准许联合国军飞机在鸭绿江上空作战,甚至对来攻的敌机进行穷追而进入东北地区飞行二三分钟时间。

然而,美国的种种考虑,并未得到其他国家的有力响应。

3、英国的“担忧”

一个星期以前,英国就对形势十分担心,贝文对美国大使表达了他的“个人意见”。他说,中国已深深卷入朝鲜、如果在解决朝鲜问题时没有相当的发言权,它是不会干的。贝文也怕朝鲜战争会需要西方国家的大量资源,从而影响欧洲防御计划。对于穷追的打算,荷兰外相斯蒂格对于美机在邻近中国东北上空作战可能带来的后果感到十分关切,他质问这个决定是由美国还是由联合国作出的?法国外交部一位高级官员认为,这个决定是由麦克阿瑟自己做出的。

中国也向联合国提出了“美国侵略中国案”。联合国决定在讨论有关中国提案时邀请中国出席。中国政府决定派伍修权为特别代表出席联合国会议。

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在11月23日会见中国副外长章汉夫。

大使说英国的态度有了变化。贝文说英国政府承认中国在朝鲜的利益,并说在中国代表团抵达当时联合国会址成功湖以后,跟英国代表团商讨朝鲜问题。潘尼迦说印度政府认为上述两点意见可以成为磋商的开始。他说印度的主张是,如果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安理会不得讨论朝鲜问题。



在潘尼迦会见章汉夫的前一天,美国国务院报告总统说,它已指示驻伦敦的代办以最强硬的口气告诉贝文,如果英国代表杰伯在联合国提出在朝鲜北方建立非军事区,那将极为有害,它将使麦克阿瑟和他的部队感到不知如何是好。

它会成为一种事先的允诺,使中国代表在到达联合国后可以讨价还价。它将造成严重的军事问题和迄今尚深浅难卜的危险。美国认为,在知晓即将发动的攻势的结果前,无法确定这盘棋究竟如何走法。

美国政府这时把赌注下在麦克阿瑟北进的攻势上,它不能允许有一个非军事区来妨碍麦克阿瑟作战。到头来是美国自己失去了讨价还价的机会。

英国政府答应在中国代表到达联合国前不提出它的提案。

同时,也有一种谅解:指责中国的六国提案也不在此以前付诸表决。贝文又说,他的态度被误解了。他“不想砸锅”。他还通过英国驻美大使给美国捎去一个绝密的信息:英国下院担心麦克阿瑟可能会使在朝鲜的联合国军跟中国军队发生大规模冲突。贝文认为有必要保证麦克阿瑟所追求的不多不少正好是联合国的目标;给麦克阿瑟下命令要经过恰当的磋商;最后,麦克阿瑟必须在名义上和实际上都只不过是联合国的代理人。

贝文要求凡属超过授权的行动必须事先跟提供部队的安理会成员国进行秘密磋商,美国必须指示麦克阿瑟在这些国家表示同意前不得采取上述行动。

11月24日,麦克阿瑟根据联合国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授权,命令他的部队发动全面攻势以结束朝鲜战争。他认为在圣诞节前能完成这一任务。但是将军估计错误,盲目自信,结果害了自己。他的致命错误是在两支北进部队之间留下了一个大空当。

在麦克阿瑟发动攻势前,彭德怀发现敌军两支部队间的空隙加宽,使西线敌军陷于孤立。他又发现西线敌军的弱点在南朝鲜第7师和第8师。11月22日,彭命令38军和42军歼灭这两师南方军队伍,而麦克阿瑟还蒙在鼓里。志愿军插进了空隙,击溃了南朝鲜第7师和第8师。联合国军全线崩溃,于12月3日转身南撤。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代表伍修权到达成功湖,于11月27日出席联大政委会讨论美国侵略中国问题的会议。第二天,他在安理会作了长篇发言控诉美国侵略中国领土台湾和武装干涉朝鲜。



也在这一天,麦克阿瑟终于向联合国报告,有组织的中国军队20万人,正在朝鲜列阵与联合国军作战,这里是一场全新的战争。麦克阿瑟被搞得晕头转向,他说这一情况带来的问题已超出了他的军事指挥权,要求进行政治解决。这大概是这员老将自从1942年逃离菲律宾之后,最感才疏力薄的时刻了。

杜鲁门当然不肯善罢甘休。他在1950年11月30日发表声明,提及可能要在朝鲜战场使用原子弹。国务院替他起草的声明稿本无这一内容。白宫人员改写了这一文件。在改写提纲上,有“原子能委员会”的字样,杜鲁门的声明文本便是按这个提纲写成的。

总统的声明引起了各方面的猜疑。其中最为担忧的是英国首相艾德礼,他匆匆飞到华盛顿与杜鲁门会谈。一谈三天,也未曾涉及原子弹。最后一天,英、美首脑进行了半小时单独谈话,谈话后两人微笑着走出了会议室。英国大使弗朗克斯和美国国务院官员拟出了一份使杜鲁门和艾德礼都满意的会谈公报,使他俩可以分别向本国议会说已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4、“原子弹”的威力

民主党的头面人物巴鲁克在12月2日说应当吓唬艾德礼一下,就讲要用原子弹了,这样就可以使他在欧洲让点儿步。国务卿艾奇逊听了这话未置可否。说到底,那时谁也不知原子弹在打仗时用起来究竟管不管事。

12月1日,杜鲁门召集内阁开会,会上有一番饶有趣味的对话:

巴克利副总统:用原子弹杀伤军队究竟管多大事?
马歇尔国防部长:我真不知答不答得出来。
杜鲁门总统:副总统是想知道在战场上管多大事。
马歇尔:我没法回答这个问题。

英、美两国首脑对于会谈结果各有各的解释。艾德礼回国后说,会谈“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使美国不得自行其是使用原子弹”。艾奇逊则不肯对此问题发表意见,并请总统也这样做。

由于原子弹问题的严肃性,马歇尔于12月16日向杜鲁门书面建议,把今后军队对原子武器(包括核与非核的部件在内)的需求问题交给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原子能特别委员会处理。

共和党也怕杜鲁门不经国会同意而使用原子弹。范登堡参议员曾查询关于使用原子弹的立法,其结果是原子能法案并未授予国会以决定权,总统有权决定是否使用。

研究杜鲁门1950年11月30日声明的起草过程,还揭示了两件有趣的事。国务院起草的声明稿中提到俄国是中国人民的“传统敌人”,看来是仍不放弃艾奇逊一贯主张离间中、苏的做法。但这句话被白宫在改写时删去了。



第二件事是国务院起草稿中说“此刻战场情况必定是胜负难卜”,又说“我军可能如过去遇到过的那样暂时受挫”。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雷德利把“必定”和“暂时”从草稿中删去,看来他对战争前景并不乐观。1950年12月初,几个欧洲国家表明它们强烈反对在朝鲜扩大战火。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部际委员会通过了一份文件:

“苏联在当前局势下的意图”,艾奇逊在12月2日拿着它去向杜鲁门汇报。

文件的主要内容是:

(1)中国了解中、美有打大战的危险并已准备应付这一局面。但是苏联也一定许诺了给以援助,否则中国不会冒此风险。
(2)苏联将可能继续向中国军队作战提供物资、技术人员必要时甚至“志愿”部队;提供飞机、高射炮及熟练人员;如美国对中国领土发动大规模进攻,苏联按照条约规定公开对中国进行军事支援。
(3)苏联了解有全球大战的危险并准备应付它。但现有情报搞不准苏联是否打算现在就触发全球大战。
(4)设若苏联不想触发全球大战,它一定估计到如中、美在朝鲜的战斗演变成为两国大战将会给苏联带来以下好处:在朝鲜吸引美国及盟国大批有生力量以进行消耗和遏制;利用亚洲问题要比欧洲的更易于在美国与盟国间制造不和;破坏联合国在朝鲜战争开始后所具有的团结;为北约防务制造障碍;加速达到共产主义在朝鲜和东南亚的目标。

鉴于美军在朝鲜战场上处境不妙,杜鲁门于1950年12月中旬准备宣布全国进行紧急状态,实行总动员。艾奇逊在内阁会议上说有必要加速发展战时经济。

此时艾奇逊还报告内阁会议:联合国准备召开会议促成在朝鲜停火。中国表示如果美军撤出朝鲜,它将同意开会。杜鲁门说他不同意联合国的计划。

抗日战争时期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这时出来献计。波伊金众议员写信给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秘书索尔斯少将,推荐陈纳德提出的解决朝鲜战争问题方案。

这个方案的要点为: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限令中国军队在72小时内回撤。如中国不照办,美国就不管其他联合国成员国是否同意协助而自己单干。美国将放国民党军队出笼,“解放”中国。美国还将在朝鲜和中国东北扔原子弹。

陈纳德建议任命麦克阿瑟和魏德迈来干这件事。上述主意和杜鲁门当局不在中国大陆打仗的既定政策相去甚远,因而未被接受。



在此期间前总统胡佛发表了一篇主张孤立主义的演说。杜鲁门指示国务院在向国会回答为何不按孤立主义原则办事时,要说明撤销美国在欧亚大陆及远东所承担的义务,将会让苏联全盘控制这一地区。美国奉行的政策是经国家安全委员会和总统批准的,这是1946年以来演变而成的。这一点十分需要让本国和全世界都清楚才行。

显然,当国际风向转变时美国政府正在受到国内外巨大的压力。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