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一位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我国有一位“六星”上将洪学智,要说洪学智的名头,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是他在抗美援朝当中的出色表现,挽救了不知多少英雄的志愿军战士。
而他之所以被称为“六星”上将,那是因为他分别在1955年授衔和1988年第二次授衔的时候,都被提名为一级上将,这在我国可是绝无仅有的独一人,因此他也被人戏称为中国的“六星”上将。
钢铁铸造的后勤补给线
1950年10月25日,为响应毛主席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我国的英勇的志愿军战士浩浩荡荡地跨过了鸭绿江,直奔朝鲜战场,并且只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便再度将美军赶到了三八线以外,彻底粉碎了麦克阿瑟的“圣诞节前结束战斗”的狂妄计划。
因为麦克阿瑟在战场上的接连失利,美国便安排李奇微来接替麦克阿瑟的职位,来担任朝鲜战争上美军的最高指挥官,不得不说李奇微在战场上要比麦克阿瑟冷静不少,他并没有因为我军战士的武器装备不好而小瞧了我们,反而针对美军在战场上的失利表现不断地总结,终于让他找到了我军的破绽。
在经过长久的观察之后,李奇微发现,一旦我军的战线被拉长了之后,我方战士在前线的补给就会严重受损,最多只能坚持一个礼拜的时间,就只能偃旗息鼓不再发起进攻。
于是针对这一弱点,李奇微便发明出了“磁性战术”,那就是利用美国机械化部队的优势和空中补给的优点,紧紧地和我军展开僵持战,一旦我军因为补给受损而想要撤退的时候,他便下令让美国的飞机和大炮截断我们的撤退路线,再利用前线的装甲车不断对我军战士施压,从而扭转了整个战局。
为了及时克服这一弱点,毛主席紧急调来洪学智,命令他迅速组建后勤团队奔赴朝鲜战场,给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提供充足的战略物资,但是面对美军肆无忌惮的空中打击优势,洪学智该怎样应对呢?
首先他将我方后沿的补给线分成大小不一的补给点,这些补给点就如同一个一个的中转仓一样,能够通过后勤中心源源不断地向作战部队输送作战物资,而且每一个补给点都会和周围的补给点以及后勤指挥部联系,以便在物资匮乏的时候迅速得到补充。
但是这样的以点连线的补给方案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特别容易遭到美军轰炸机的针对,一旦补给线遭到了美军飞机的轰炸,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周围一整片的物资输送,对此洪学智直接采用了“三点”法则来应对。
“三点”法则的第一点就是躲,我军在面对美军的空中作战是非常不具备优势的,因为当时我国根本就没有与美国空军正面对抗的实力,再加上苏联也不愿安排飞机参与到战场当中,这就导致在朝鲜战场上,空中就完全是美军的天下。
所以我军在面对美军绝对的空中压力下,最好的办法就是规避,说白了就是尽可能的躲避美国侦察机与轰炸机的攻击,尽量选择在夜间或者天气不好的大雾天或者大雪天集中输送补给,以此尽可能地减少所不必要的牺牲和损失。
其次就是“修”,因为我方的补给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利用汽车运输,所以就不如美军用飞机空投那样便利,而汽车补给最终还要一点就是有利的道路,所以洪学智直接安排众多工程兵,在敌我之间的交战区不断地维修道路和桥梁,以便战士们和各种物资能够及时送到作战前线当中。
最后一点便是“打”,要知道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在“躲”和“修”都不能完全阻挡美军空中轰炸的时候,进攻的就是最有效的抗衡手段,为此洪学智直接调来了各种高射炮,在我军部队进军和物资运输的必经之路上,安插各种高射炮的点位,只等着美国的飞机自投罗网。
靠着这个“三点”对策,我国的志愿军战士在战略补给上的缺点被完全克服,李奇微的“磁性战术”也无法有效地针对我军攻势,最终不得不与我军签订了和平协议。
2020年拍摄的电影《金刚川》就是我军在抗美援朝战争当中,后方掩护和补给作战的一个缩影,那些用血肉之躯组建的钢铁桥梁,一点都不输于前方作战的英勇战士,虽然没有到战场上杀敌,但他们同样也是伟大的志愿军英雄。
中国的“六星”上将
不得不说洪学智在抗美援朝当中后勤保障作战方案,克服我军战士在前线补给不足的缺点,为我们的抗美援朝胜利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而从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场上退下来之后,洪学智又积极地投入国家的建设当中来,他不仅先后担任农机厅的厅长,化工局局长等重要职位,更是为吉林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帮助,而且在石油化工领域也是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
洪学智、萧华、粟裕和陈赓
在1988年第二次授衔评比的时候,洪学智因为有在抗美援朝战争当中的卓越表现,和在新中国成立时候,为国家建设所做的突出贡献,被国家再次授予一级上将的称号,因此他便成了我国仅有的“六星”上将。
不过洪学智对自己的军衔高低从来都不在乎,因为他始终只坚信一点,那就是踏踏实实地办好国家给他交代的每一件事,这样才能不辜负党、国家和人民对他的嘱托和信任。
1989年他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朝鲜,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见到他后不禁问道:“在当初朝鲜战争的时候你就已经是上将了,怎么到现在还是一个上将?难道中国没有领导没有看到你在战场上所做出的贡献吗?”
对此洪学智淡淡地摆了摆手,笑着回应道:“我国的特色是三十年一贯彻,这不仅是对我们的考验,同时也是一种坚持和警醒。”
参考资料:
【访谈实录】洪虎回忆“我的父亲洪学智”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洪虎解密:新中国两次实行军衔制 洪学智两授上将. 人民网
抗美援朝战场的名将洪学智. 六安新闻网
洪学智:两膺上将、国之勋臣.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