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根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还是根据考古发现,从前五帝时代到五帝时代早期中国北方都经历了一个从“四方分立”到“天下归一”的演进过程。
文献记载所见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北方经历了一个从前五帝时代的炎帝、黄帝、蚩尤和两昊“四方分立”演进,到五帝时代早期被黄帝文化“天下归一”的过程。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仔细分析这段话,我们可以得出两个重要论断:一是五帝时代之前,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和蚩尤在时间上大体同时期,神农氏炎帝先兴后衰,轩辕氏黄帝取代神农氏最后一位炎帝,被尊为帝。二是轩辕氏黄帝通过战争手段获取了领导权。黄帝先是在阪泉之战中打败炎帝,之后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最终使得天下归一。《史记·五帝本纪·集解》皇甫谧曰:(阪泉)在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裴骃集解引服虔曰:“涿鹿在涿郡”,即今天的河北省涿鹿县南。值得注意的是,黄帝打败炎帝和蚩尤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黄帝与炎帝战争是三战取得胜利,与蚩尤的战争更是通过诸侯的帮助,才最终取得胜利。
《逸周书·尝麦解》:“(王若曰)宗揜大正,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
仔细分析这段话,我们可以获取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在与蚩尤的对抗过程中,炎帝与黄帝结成了巩固的军事联盟。蚩尤追赶炎帝,与炎帝在涿鹿大战,炎帝十分恐惧,求救于黄帝,黄帝帮助炎帝俘获蚩尤,并在冀中杀了他。可见,炎黄联盟最终打败了蚩尤,而且炎黄联盟在与蚩尤的对抗过程中取胜并不容易。二是在处理蚩尤与少昊领土争端的过程中,炎黄联盟更注重团结少昊,而排斥蚩尤,从而导致蚩尤主动发起战争。炎黄与少昊可能仅仅是临时的军事同盟关系,不一定属于相同的文化集团。
《盐铁论·结合篇》:“(大夫曰)轩辕战涿鹿,杀两皞、蚩尤而为帝,汤、武伐夏、商,诛桀、纣而为王。黄帝以战成功,汤、武以伐成孝。”这段话十分明确地阐明了轩辕氏黄帝是通过涿鹿之战杀掉两昊、蚩尤而成就大业的,是以战争手段取得了成功。这段话传递给我们一个关键信息:炎黄不仅与蚩尤是敌对关系,与两昊也是敌对关系。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推断:炎帝和黄帝应该同属于农耕文化集团,而蚩尤和两昊应该同属于北方游牧渔猎文化集团,两大文化集团因经济模式不同,因此军事上也属于对抗关系。炎黄集团在与蚩尤、两昊文化集团军事对抗过程中,采取了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的战略。首先,炎黄利用少昊与蚩尤之间领土纠纷的矛盾,先与少昊结为军事同盟,打败蚩尤;然后,当蚩尤战败、北方军事威胁解除时,炎黄和少昊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双方军事联盟关系随之瓦解,黄帝发动了对两昊的战争,最终完成了对中国北方的统一。
考古发现实证
文献记载中的炎帝、黄帝、蚩尤、两昊“四方分立”到黄帝“天下归一”的历史进程,也可以在考古发现中初见端倪。
距今约6000—5500年是庙底沟文化向周围疯狂扩张的时代。受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影响,山东大汶口文化彩陶出现,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进入中期发展阶段,内蒙古中南部出现了庙子沟文化(海生不浪文化)和王墓山下类型,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也进入了繁荣期。
距今约5500—5000年是大汶口文化扩张、庙底沟文化走向衰落的时代。这一时期,东方沿海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集团势力范围急剧扩张,向西取代了中原地区的庙底沟文化,占领了整个中原地区;向北越过燕山,在燕山以北形成了大汶口文化因素占主导的小河沿文化。这一时期,东方沿海地区对中原的影响大于中原对东方的影响,即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后,以大汶口文化对中原仰韶文化的影响为主,而中原对东方的影响减弱;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更有大汶口人向豫西地区的大规模移民现象(郭大顺《大汶口文化陶器礼器化进程及其意义》)。
距今5300—5200年,分布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和燕山南北及西辽河流域的诸考古学文化,出现了普遍性的剧烈动荡,形成了新的格局:一是庙底沟文化统一的局面已经解体,分裂代替了统一;二是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的诸考古学文化已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燕山南北及西辽河流域形成了雪山一期文化(小河沿文化),红山文化也已步入了晚期(张忠培《黄河流域空三足器的兴起》)。距今约5000—4500年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对应黄帝、颛顼所在的五帝时代早期。
综上所述,距今6000—4500年前后,考古学视域下的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庙底沟文化扩张阶段、大汶口文化扩张阶段和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北方实现了“天下归一”。
比较视域下的格局变化
考古研究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格局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主导中原1000余年的庙底沟文化彩陶被大汶口文化和后继的龙山文化灰陶所取代。而文献记载表明,史前时期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就是黄帝通过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先后打败炎帝、蚩尤而实现天下归一。考古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格局的重大变化与文献记载的黄帝实现天下归一的重大事件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第一,从时间上看,考古学视域下的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三个发展阶段和文献记载的前五帝时代和五帝时代早期,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庙底沟文化扩张期与神农氏炎帝主导的前五帝时代是有一定对应关系的。大汶口文化扩张,庙底沟文化、红山文化衰落的考古发现,与黄帝在阪泉之战打败炎帝、在涿鹿之战擒杀蚩尤及两昊的记载,也是有一定对应关系的。而大汶口文化晚期则对应轩辕氏黄帝主导的五帝时代早期。此外,受到庙底沟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扩张的影响,在长城以北岱海地区先后出现了白泥窑子文化、庙子沟文化和老虎山文化;西辽河流域先后经历了红山文化中期的兴盛、红山文化晚期的衰落和小河沿文化崛起。以“凤”为主要文化符号的红山文化与少昊文化密切相关。此后,受到大汶口文化影响的小河沿文化,很可能就是黄帝打败少昊后势力到达燕山以北西辽河流域后形成的新的文化遗存。距今约5000—4500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和后继龙山文化彻底用灰陶代替了彩陶,进行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中国北方真正开启了天下归一的时代。
第二,从空间上看,考古学视域下的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四个文化区和文献记载的炎帝、黄帝、蚩尤和两昊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燕山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的赵宝沟——红山文化分布区与以“龙、凤”为基本特征的太昊和少昊文化在分布空间上大体重合。燕山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庙子沟文化与蚩尤文化在空间分布上大体重合。燕山长城以南、太行山以西以小口尖底瓶、彩陶盆和花卉纹、鱼鸟纹为基本特征的庙底沟文化,与以“火”为基本特征的炎帝文化在分布空间上大体重合。燕山长城以南、太行山以东,以鼎、鬶和刻划符号为基本特征的大汶口文化,与以“云”为基本特征的黄帝文化在分布空间上大体重合。距今5000年前后,大汶口文化向西越过太行山,向北影响到西辽河流域和内蒙古中南部,中国北方进入灰陶时代。与之对应的是,黄帝通过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相继打败炎帝、蚩尤和两昊,实现了天下归一,中国历史进入到五帝时代。
作者系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杨阳
新媒体编辑:宗敏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