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彭水县太原乡花园村附近的一座山上,有一块石刻“天书”一直受到人们的供奉祭拜,千百年来,不少文人才子试图破解上面的内容,但都以失败告终。有学者认为,这上面的文字可能是远古少数民族创造的文字,而当地传说中认为所刻内容其实是一幅“藏宝图”。
这件“天书”石刻名为《张飞岍石刻》,之所以起这么个名字,是因为当地人坚信这是三国著名人物张飞用手指抓出来的。事实上,这件石刻年代远早于三国,而是先秦时期的文物。此石刻质地为坚硬的棱骨石,重约八九吨,巨石一面很平整,上有六道人工打磨出来的深约0.5厘米、宽约20厘米、长约100厘米的凹槽,“天书”一行一行地刻在凹槽之中。
在这一石刻旁的地上,有很多纸烛燃烧的痕迹,当地居民时常祭拜此石,称它能护佑村民趋吉避凶、福寿安康。据《彭水县志》记载:“张飞岍符号为阴刻,呈枝状、爪状、蚯蚓状,无环形、方形、三角形,个别略似象形状,不类甲骨文、钟鼎文,亦不类道家符咒。”
而《四川省文物档案》则称:“张飞岍石刻据考证乃秦代以前所刻,既非甲金文,亦非大小篆,音义也不辨识,约为古彝族文字遗存。”据历史学家考证,古代彭水县曾生活着板楯蛮这一古老民族,他们骁勇善战,平时通过摩崖石刻记录大事,张飞岍“天书”可能就是他们所写。
也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蚩尤军队留下的文字,因为彭水是苗族聚居的地方,而蚩尤正是苗族的祖先,在张飞岍附近就出土过很多青铜器,传说蚩尤部落曾在这里练兵铸铜器。以上猜测各有道理,但因为缺乏实证,很难说服所有人。
在川蜀地区曾发现过不少古彝族文字书法,这些字笔画奇崛多变,以自然质朴为基调,点画、结构呈几何化特征,横线、垂直线较多,整体结构稳定而庄重,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抽象表达。古彝族书法保留了原始文字的朴素感,又通过线条的粗细变化赋予字形以生命力。
结体上多呈对称或均衡分布,注重空间的合理分割,装饰性较强,但释读起来难度较大,这也是为何时隔数千年,张飞岍石刻依旧被称“天书”。太原乡有这么一首顺口溜:“好个张飞岍,银子在路边。有人识破了,要值万万千。”
而且不止此地,这附近关于张飞的传说还有不少。比如锭子(拳头)凼,相传张飞过路时被这块石头挡了路,便一拳将巨石打到悬崖上去,印下一个拳头状的印记,故得名“锭子(拳头)凼”。
您认为这块“天书”上写的是什么内容,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