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风情的横道河子老火车站横道河子的冬日恋歌,由此爆火横道河子在小红书上已有近四千篇旅游笔记咖啡店的二楼就是民宿很多当地独有的咖啡品类小摊前排满了人麻辣烫店里常常坐满了游客滑雪场内,为游客换新了五彩斑斓的服装
作者 |胡不喜
编辑| 车卯卯
百年小镇的“种草季”
在东北方言里,横道河子其实是个很随意的名字。
如果你在地图上搜索“道河子”,就会看到东北境内,二道河子、三道河子、四道河子之类的地名到处可见。之所以叫横道河子,只是因为这里有一条横穿道路的河。
在小红书上,这个小镇伴随着冰雪旅游热,在2023年的冬天一夜爆火,成为东北冰雪旅行的宝藏隐藏款。如今,许多打卡完哈尔滨的游客,会坐上一个小时的高铁,涌入这座牡丹江市下辖的百年小镇。
一个原本加上周边6个村子常住人口只有4000人的小镇,迅速改变了模样。2024年冬季,小镇每天的平均游客量达到了5000人次以上。
服饰租赁、旅拍兴起,咖啡、酒馆、俄式民宿开始在小镇生长而出。2024年,横道河子新增了61家民宿,27家旅拍店铺,咖啡馆也新增了六七家。
这似乎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某个宝藏小镇通过网友“种草”而走红的故事。
这个冬天,我坐上了转了几趟的高铁,来到这里,却发现小镇的故事还有另一半。
在这一半故事里,我似乎看到了横道河子、哈尔滨、甚至是整个东北冰雪走红背后的脉络。
解锁东北“隐藏款”
嫁到横道河子30多年的谷姐,和镇上的其他居民一样,惊叹于这两年家乡的变化。
2023年以前,这座小镇就像东北旅游的隐藏款。
山谷中的百年古镇,张艺谋电影《悬崖之上》、徐克电影《智取威虎山》都曾在此取景。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东北虎养殖基地。200多处俄式建筑,是中国仅有的9个近现代早期工业遗存之一。
但小镇旅游始终“体寒”。不是深度玩家,很难解锁这里。
谷姐夫妻俩在镇上开根雕店,顾客只有来自周边的零散游客。为了补贴家用,谷姐还会去牡丹江市打工。
2021年冬天,摄影师“江河船”偶然来到这里。那时,小镇的居民都没有想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他的一组照片,日后会吹起一股“爆改”小镇的劲风。
小镇风光随时拍就很美
绿皮火车从镇上穿过,时间放慢脚步。鳞次栉比的木刻楞房屋,色彩斑斓的屋顶,古老的俄罗斯风情东正教教堂……现代人理想中的浪漫元素,在小镇随手可拾。
而最令人叹服的,还是任何影棚都无法模拟的冬季氛围感,无需刻意摆拍,这里随处都是可以出片的雪景。
连续两个冬天,“江河船”都特地来此拍摄。2023年10月,他把这组命名为“横道河子的冬日恋歌”的照片,发布到小红书,这篇只有一句文字介绍的笔记,却收获了3.6万个点赞。
这组照片成为许多人“种草”横道河子的起点,有用户称这个地方像《情书》里的场景,更多人则在问,这是在哪里拍的?怎么拍?
彼时,正是东北冰雪旅游热兴起的时候,被照片吸引前往横道河子的游客,纷纷分享旅行笔记,而这些分享,形成了更多种草的涟漪,吸引更多人前往。
原本冬季鲜少有人到访的小镇,突然在2023年的冬天,成为了热门的冰雪目的地。
旅行博主陈小凡拍摄的一组照片,甚至被当时的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注意到,分享转发到外网。
去这里拍摄人生照片,开始被北上广深的游客们写入了冬日旅行清单。游客越来越多,也有了几千篇旅游攻略笔记可供参考,让第一次到访的外乡人也可以轻松解锁这个宝藏小镇。
“爆改”小镇
横道河子的积雪覆盖下,从来不缺火热的故事。
百年前,小镇因中东铁路修建而兴起,来自内地、俄国、朝鲜的冒险者,在这里聚居“淘金”。如今时移势易,游客的涌入,让敏锐的城市青年,嗅到了投资机会,一批新的创业者来到了这里。
牡丹江人李勇,在横道河子火车站旁边经营着镇上第一家咖啡馆——横道咖啡。2018年哈牡高铁通车,曾经是名程序员的他从深圳辞职,回到牡丹江。因为看好横道河子的旅游资源,在这里买下一栋房子。
但房价并没有如预期大涨。2023年初,他在这里开办起了民宿和咖啡店。当时,这里还没有被网友种草带火,本地人也没有喝咖啡的习惯,李勇时常一天也卖不出十杯咖啡。
正是这一年冬天,南方游客开始涌入横道河子,李勇明显感觉到小镇的变化。
街道上簇拥着三三两两穿着浅色羽绒服的游客,他们有些拿着手机看着导航来到咖啡店,也会看着小红书上的分享点单,而拿到咖啡之后会第一时间拍照,再次分享到网络平台上。
李勇的咖啡店,临近热门打卡点,正是大家在冬天取暖歇脚的好位置。曾经门庭冷落的咖啡馆,成为了横道河子打卡拍照的旅游路线必经点,店里的咖啡豆一度卖到断货。
李勇日常也会刷起小红书,搜一搜“横道咖啡”,或者是评论区里,找寻游客分享的笔记和评论。
最初,店里的咖啡只有美式、拿铁两种产品。有游客在小红书里说,“想喝东北特色咖啡”,李勇便开始对咖啡进行了“爆改”。
李勇便找到了当地“横道果酒”酿造工艺传承人,调制出了听名字就很大兴安岭的三款咖啡——黑加仑冰美式、红树莓冰美式和格瓦斯拿铁。
由于店面较小,客流量太大,不少游客会说买到一杯咖啡很不容易。于是李勇开通了团购和外卖,解救每个需要咖啡的游客。
在横道河子,和民宿老板们聊天,他们都常将“阿廖沙”民宿挂在嘴边,夸赞这个民宿的主理人“站在那里就是道风景”,也把他的民宿当成标杆。
阿廖沙在小红书上发布的贴子
2024年7月,阿廖沙民宿主理人张林鑫从北京裸辞,来到横道河子创业,将一处俄罗斯旧居改成俄式风情民宿。
他会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和民宿的照片,也会发布店内活动和新动向。他也发现,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客人,通过账号发现、来到了他的民宿,开业刚两个月,民宿的订房率已经超过了50%。
冬季的小镇下午四点就天黑,过去,这里没有夜生活。
2024年9月,横道果酒开张,小镇也有了早C晚A(早咖晚酒)。
主理人费凡,家中在当地经营特色果酒厂,有35年的历史,也是果酒酿造工艺的非遗传承人。在看到游客不断涌入后,她租下了横道咖啡旁边的店面,开起了精致的小酒馆。
在小红书粉丝的建议下,传统的大木桶换成了精选小包装,再融入精酿啤酒、鸡尾酒等产品,更符合南方游客的微醺喜好。
“听劝”的横道河子
小酒馆的对面,就是谷姐的根雕店。
2024年,横道河子的第一场雪来临之前。谷姐每天都在催促着工厂的冰箱贴订单。
前几年,根雕店生意逐渐没落。新的游客涌入,让她看见了文创产品的商机。在横道河子,文创纪念品依然市场空白。她成了横道河子第一个设计文创冰箱贴的人,改进的第四版冰箱贴,已经卖出了400多个。
为了了解顾客喜好,她每天睡觉前都会刷一刷笔记,学习流行的文创设计。
不独谷姐,整个小镇的居民都在掀起爆改潮。
“爱尚麻辣烫”老板夫妻俩是镇上最早意识到经营小红书账号的一批居民,为宣传自家店铺和客人及时沟通,他们几乎把家安在了小红书上,每天分享小镇的天气,提醒该如何穿衣。因为有问必答,被小红书粉丝戏称她为“我在横道河子的唯一人脉”。不少粉丝来到横道河子后,选择来这里吃上一顿,
一年过去,只有五张桌子的小店升级为窗明几净的网红店,店面扩了三倍。为了让每一次短暂的相遇都能留下记忆,老板娘还特意设计了便利贴的留言墙。满墙的便利贴,见证的不仅有生意的火爆,还有人情的流动。
变化在小镇的每个角落发生。
看着游客发在小红书上的笔记和评论,饭店推出了新菜单,民宿换上了一次性马桶垫,雪季来临,小镇旁边的威虎山横道雪场也做了升级。
因为常有游客反馈,雪场的老式滑雪服不够出片。雪场于是“听劝”更新了雪服雪具。过去色彩单一的雪服,如今替换成了五彩斑斓的时尚款式,颜色也足足有十种以上。雪场边上了也新建了梦幻的玻璃咖啡馆。游客取暖休息,也能打卡拍照。
意识到了内容“种草”的效应,雪场对于小红书旅拍摄影师,无论何时来都予以免费。对于笔记点赞超过500的博主,也会免除雪票,从而吸引更多人来打卡分享。
但更为极致的“听劝”,还属牡丹江文广旅局。
牡丹江文广旅局在小红书上开设账号,核心工作就是,梳理游客在小红书发布的笔记和评论,看到问题,快速解决并进行反馈。
2023年巨大客流量降临后,小镇的基础设施的短板迅速暴露,这随即引来了许多游客的抱怨。
有网友发笔记说,反馈小镇公厕数量不足,就连夜整修厕所,并推动镇内机关事业单位、景区和诸多商铺卫生间免费对外开放;有网友反馈运力不足时,就调动全市出租车接游客,并对出租车价格进行严格限价;有网友说,拎着行李旅行不便时,就发动当地商户提供免费行李存放。
牡丹江市文广旅局也因此被小红书网友称为“听劝的文旅局”。
结语
50多岁的谷姐刚开通了自己的小红书账号,她告诉我们,小镇几乎每家店铺,都有自己的小红书账号。
店主、出租车司机、旅拍摄影师……小镇上的人都在尝试摸索着怎么做小红书。不知道发什么内容游客会喜欢,他们就分享横道河子风景、每日天气和当天人流量,如果看到想来横道河子的游客发帖求助,就在评论区热心解答。
常有人在小红书上,说在横道河子能够感受到一种“集体的热情”。
小红书网友“The-One-咪”发了一条“寻人笔记”。原来1月13日在横道河子游玩时,朋友在洗手间摔倒,无法自己移动,只好求助警察和志愿者帮忙。“刚好有个志愿者小姐姐在卫生院,把我们送到高铁站!高铁站大哥、民警小姐姐,也是帮大忙!一路绿灯啊!暖心的不行!东北人的好客热情第一次这么具象化的感受到。”
“元宝宝”发笔记说,“横道河子本是插曲,却成了主旋律。所有的温暖快乐和善意都来自横道河子。这里的老板也好,安保的大叔也好,路人也好,都非常温暖……以后如果还有机会来东北旅游,一定会二刷横道河子。”
越来越多的游客,在打卡完哈尔滨后来到横道河子。根据牡丹江文旅的数据,2024年横道河子全年接待游客131万人次。
游客们在内容平台上的分享,解锁了本地并未被意识到的“标签”。横道河子能够俯瞰全镇风景的半山坡机位,电影风格的老火车站,火车铛铛驶来的铁道口,都是网友们种草出来的“新景点”。
时隔一年再去探访小镇,陈小凡发现:半山坡机位新增了路线指引,设计了秋千、小羊等商业打卡设施。曾经猫冬的当地人从家里走出,支起摊位,卖起了烤地瓜、冰糖葫芦、树莓蓝莓和特色冻梨。
这是横道河子的故事。
但它却并非只有横道河子的影子。
这是过去一年多,正在黑龙江、在整个东北正在发生着的故事。爆红、宠粉、听劝、改进,这片土地紧紧抓住冰雪的机遇,为经济带来难得的活力。
在这一过程里,内容平台上庞大的UGC内容(用户生产内容),助力着这些目的地走向更为大众的视野。而平台上用户的“种草”,又在反推着在地商家、居民、管理者们,洞察需求,对自己进行“爆改”。
在这样的“爆改”里,横道河子正在“重启人生”。
*本文中部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