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遇正不断发生。

2020年底,23岁摄影师江河船第一次去东北拍摄,哈尔滨没雪,他把目光投向周边乡镇。

绿皮火车穿过林海雪原,停靠在叫横道河子的站点。下车后,街道寂静无人,厚雪覆满村庄。

旅舍老板喊来临近海林市的出租车,江河船包车周游,大雪覆盖古老的俄式建筑,如凝在时光中的琥珀。

横道河子的奇遇,让江河船念念不忘。2022年冬天,他带摄影课学员,再来横道河子拍摄。

他们爬上一处叫半坡的山头,山坡无路,爬时大雪过膝。高处俯瞰,横道河子雪烟弥散,美如童话。

江河船拍了一组照片,2023年,他把照片发在小红书上,想起部韩剧,顺手起名“横道河子的冬日恋歌”。

那篇笔记获得3.5万赞,无数网友直呼“被种草”,最后照片选为牡丹江文旅官方海报,横道河子与它的冰雪一夜成名,而更大一场奇遇自此发生。

在小镇上开了多年旅馆的柳丰启发现,每天都有人趴窗户张望,然后拽开门,问价踩点。

夏天刚开业的横道民宿老板李勇说,9月突然有人打电话订11月的房间,此后所有客房一路爆满。

他在民宿楼下还经营着小镇上第一家咖啡店横道咖啡,生意平平,然而11月3日,大雪落后,客人蜂拥而至。

咖啡店天天满座,最多一天卖出460杯咖啡,最后咖啡机烧坏了,服务员累跑了,牛奶和咖啡豆卖断货,连咖啡杯都卖空了,“完全没有料到”。

小镇上爱尚麻辣烫老板娘李宁,同样被客流吓到了。小店开了十年,平日来最多30多老客,然而11月3日下雪后,每天都有数百客人。

麻辣烫店被迫早上8点就营业,一路忙到半夜12点,她最后急得喊老同学来帮忙。

那些年轻客人操着她没听过的南方口音,她问姑娘们你们怎么知道俺们这的?大家说是小红书,她又手忙脚乱下载个小红书。

金顺菜馆的老板张洪旭,在网上学会了当时的新词,南方小土豆。本地人穿得黑不出溜,裹得严严实实,但小土豆们不一样,她们羽绒服鲜艳,帽子可爱,声音软软糯糯。

小镇画风一夜魔幻,然而奇遇远未终结。

涌来的人潮中,30岁的陈小凡是一名旅游博主,2024年1月,他拍摄的雪景照片和笔记,被时任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看到,并在外网分享,登上小红书热搜榜第一。

无数远方的人将目光投向横道河子,并加入到这个疯狂生长的奇遇故事中。

90后北京小哥张林鑫,原是时尚杂志媒体人,办公室窗外是二环的楼宇森林。他总觉得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2023年年底,他随人流来哈尔滨,在小红书上看到横道河子,圣诞节第二天来到小镇。

他喜欢古老的建筑和静谧的雪村,喜欢露天的大集和早餐摊腾起的白气,觉得有人间生命力。

他动念在横道河子开一间文艺感的民宿。2024年春天,他从俄罗斯老妇手里买下房子,6月从北京辞职,7月过来装修,11月餐厅开业,12月客房爆满。

他给民宿起名阿廖沙,带着大城时尚感的民宿,藏身半个世纪前的民房之间,门前有狭窄石桥和松木篱笆。民宿内,阳光铺满餐厅,烘培机器嗡鸣作响。

生活快得像一场梦。一年前,他还在车流中远望中国尊。一年后,他已在边陲小镇生活,并在这里过除夕。

他见证了小镇一年间层出不穷的奇遇。民宿从20余家增长到近百家,新开的铁锅炖连缀成餐饮街,第一家清吧开业,铁道道口成旅拍圣地,每天都聚拢各类衣装的女孩。

流行的网络语贴上民房墙壁,南方姑娘沿路追赶着大鹅,麻辣烫店老板娘抱怨小镇已有商战:出租车在高铁接客后,路上会推荐合作的饭店。

开阿廖沙民宿的张林鑫第一次来时,小镇晚上没有路灯,大部分街区晚上没有自来水。一年后,小镇入夜灯光明亮,新水厂即将建成,街头开始出现美团骑手。

几周前,他的民宿迎来了两个外国旅行团,来自柬埔寨和新加坡,专程来看小镇雪景。客人点了民宿招牌菜,西伯利亚饺子。

他们是奇遇创造者,他们也是奇遇梦中人。

横道河子的变化,让当地人猝不及防又满心欢喜。毕竟,他们期待变化已太多年。

横道河子并不乏奇遇。百年前,这里是中东铁路咽喉枢纽,商贾云集,洋楼林立。山岭向西,便是大名鼎鼎的威虎山,杨子荣在此上演传奇。

然而,历史大波澜过后,小镇风雪锁城,陷入漫长的冰封期。

泉鑫民宿的老板柳丰启是80后,他记忆中小镇雪季漫长,街头少人,落雪的街道像一条条凝固的冰河。

每晚8点一过,小镇所有店铺都会关门,陷入沉寂。

2000年,小镇上开了5家网吧,但最后都关了,他同届300多名同学,现在只有10人生活在镇里。

和东北许多城镇一样,九十年代小镇还有浆果酒厂和石板厂,然而国企改革后,工厂关闭,村民有限副业是上山采野菜和蘑菇。

2005年,小镇命运节点到来,横道河子机务段撤销,大批铁路人员返回牡丹江,小镇人口从三万跌至一万。

此后十年,外出打工人越来越多,小镇留守人口不到五千。镇上没有生意可做,有的人家窘迫时,只能借钱度日。

漫长季节里,乡村爱情和马大帅成为常见消遣,哈尔滨是遥远之地,铁岭是宇宙尽头。彪哥的自行车轮歪歪扭扭,却怎么也骑不出东北的风雪。

小镇也曾寄望变化。最初寄望于做哈尔滨人的“避暑花园”。

小镇有东北虎园,当地人习惯称之“饲养场”,虎园成景点后,65岁以上免票,哈尔滨老人因此吸引而来,顺道看看俄罗斯风情小镇。

2015年,哈尔滨人曾流行到此买房,一栋五六万元,用以避暑种菜。然而热潮短暂,很快房屋无人问津。

后来,小镇人又寄望高铁开通。2018年,高铁终于开通,但并未带来预期的客流,心愿再次落空。

小镇也幻想过靠旅游兴盛。泉鑫民宿老板柳丰启说,此前冬天,偶尔会有驴友到来,成为他家民宿为数不多的客人。

驴友时常当天来,当天走,每人交50元,25元饭费,25元向导费,由柳丰启父亲带着进山。

柳丰启的父亲是徒步爱好者,早年,他曾在深山里发现怪石林和形如五指的山峰。

那山后来被开发为五指山,海林电视台来采访柳丰启的父亲,柳丰启帮扛的摄像机,“那机器可沉了,可惜海林电视台只在当地放,外面人看不到”。

横道河子人常羡慕隔壁的雪乡,雪乡因当年的《爸爸去哪儿》综艺走红,“雪景都差不多,但没人知道我们”。

疫情那三年,横道河子来客更少,仅存旅馆关门。人们没事干就上山采核桃,回家炒熟后,关门扒核桃消磨时间,窗外大雪无止无休

当所有人都不再期待变化时,变化奇迹般到来。采访路上,开车的牡丹江师傅沉默少言,下车时认真地说:

“拜托你们好好报道,我们这没太多产业,旅游是我们的希望了”。

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变化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小红书上的种草分享,带来更多的游客,游玩项目从最开始的打卡拍照,发展成跟拍、写真、情绪MV,地接带玩一条龙。

停留的游客带动餐饮和住宿,小镇里多了奶茶、快餐、土特产店。饭店推出网红新菜,民宿用上一次性马桶垫,“这么多年也没见过这高级玩意啊”。

当地政府机构主动听劝,快速介入,小镇道路已翻新,新建了公厕。周边城市打工的人们,开始回乡开店。房价相较于2023年,价格翻了一倍。

冰雪旅游一夜兴起。牡丹江文旅发布的数据说,横道河子日均接待量达到5000人次。这几乎与小镇居民数量相当

爱尚麻辣烫的老板娘李宁,去年9月,把隔壁房买了,小店从30平扩到100多平。买房时房价正在急涨,但她还是贷款出手。

她说,日子忽然就不一样了,有了拼一拼的信心。

横道河子奇遇背后,其实是冰雪旅游兴起后,封闭小镇意外触碰到网络时代最前沿。这也是奇遇的内因。

爱尚麻辣烫老板娘李宁,以前对网络的理解就是聊天刷剧,去年学着运营小红书后,她已成网友推崇的“横道河子唯一人脉”

她在小红书上预报天气,回复留言,帮做攻略,常有人按图索骥到店求助。她养成习惯,有空就看有没有新留言,早上洗漱时都在看,发现掉粉会悄悄伤心。

她已快速进化到研究流量转化,“天气攻略最受欢迎,但很难转化成到店客人”。

下大雪时,她在小红书开直播,天南地北粉丝挤进来看雪。正赶上外国人涌入小红书,直播间里多了个爱尔兰粉丝。

她有些恍惚,“爱尔兰?那是多远的地方啊?”

所有人都在适应奇遇。泉鑫民宿一家四口开了四个小红书账号宣传,金顺菜馆的老板已学会看小红书图片做菜,常有游客举着小红书跟他说,“就吃这个”。

开横道咖啡的李勇,则在小红书上学到新词“旅居义工”,很快。一个重庆姑娘,一个山东姑娘成为义工,用工作换游玩住宿。

他已开始用网络思维指导现实生意。

横道河子天黑得早,路灯亮得晚,他就在门前自费安灯,灯光招揽来更多生意,他活学活用,“光就是流量”。

他天天发小红书,但常纠结只有200多粉丝,有时急了,他就拉阿廖沙民宿的张林鑫出镜喝咖啡。

张林鑫长得帅气,带他照片的笔记浏览量都高,李勇调侃称为“蹭流量”。

张林鑫自己小红书前几条笔记,都成爆款,阿廖沙民宿的客流也基本都来自小红书,并创造开业一个月,满房超九成的奇迹。

每天除却处理订单,他都忙于写笔记和回留言。一次,评论区里出现了前前任房东,“这里是我小时候住过的房子”。

这让张林鑫感觉奇妙,世界很大,时光漫长,但常会以意外的方式相逢。

新年计划中,他准备把民宿餐厅改成社交客厅,摆上图书,请音乐人演出,把碎片打卡沉淀成慢时光。

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客人每一篇真诚笔记,都能带来审美相近的朋友,从而带来更多真实的分享,实现正向循环。

而在虚空之上,无数真实的种草分享,正拼出冰雪中的横道河子,它没有小镇的闭塞,无视林海的阻隔,连通世界四面八方。

2025年年初,小镇游客再达高峰。当年江河船拍照的半坡,早已成为打卡景点。山坡下,有女孩举手机直播,让更多人眺望远方的人间。

拍摄出影响小镇命运照片的江河船,每年冬天都会来小镇旅拍。除夕前,他动身前往大理,准备春节后寻找下一个小众宝藏地。

而发笔记获外交部发言人转发的陈小凡,在寻找更多“横道河子”。他最新分享称,在吉林市发现坐2块钱公交,就能看5A级的雾凇。

当真实不断分享,当人间不被遮蔽,奇遇将不断发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