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月12日下午,三雅园广场上还泛着水光,市民早已静静等候。当元宵节遇到即使下雨也抵挡不了的热情,这就是传统文化扎根于人们心中最好的证明。


音乐声、锣鼓声、掌声一次次在三雅园上空响起,踮着脚尖、伸长脖子的翘首期待,携老带幼、呼朋唤友的相聚,浓浓的传统文化激发了人们心中最真挚的情感认同——这才是过节该有的氛围感!

近年来,雨城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多点开花,在传承与保护方面不断坚守创新,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地方文化经济发展互通互融,绘就了雨城文化繁荣的新画卷。

传承有道 后继有人

“花灯现,高台见。”这是流传在晏场的一句童谣。

当省级非遗晏场高台出现在舞台上,以“奇、险、高”见长,将戏剧、杂技、绘画、音乐等艺术融为一体的晏场高台,得到了现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高台下,头发花白的长者引路,身强力壮的壮汉站在高台两侧;高台上,稚气未脱的孩童通过精巧“机关”将装扮成《西游记》剧中人物“悬于空中”,令人啧啧称奇。

“把祖先传下来的好东西继续传下去,这是我们后人的一份责任和担当。”晏场高台戏的传承人之一吴千均说,他是晏场镇的一位普通农民,7岁便跟随大人们学习高台戏绑扎技艺,而今,晏场镇当地更是将这项非遗课程开进了课堂。越来越多的小孩子喜欢上了这项神奇的民间文化艺术。


一直以来,雨城区致力于构建全面且可持续的传承体系。在项目拓展上,新公布8项区级非遗项目,内容涉及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等多个领域,丰富了本地非遗项目库,让更多独特的地方文化得以崭露头角。同时,积极申报周公山竹编、雅安狗屎糖制作技艺等4项市级非遗项目,努力将雨城特色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晏场高台项目的杨安洪申报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已完成公示,若成功入选,将进一步充实省级非遗传承队伍,为古老技艺的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传承人的培养与壮大是传承工作的关键。雨城区公布命名21名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15名来自南路边茶制作技艺,极大充实了这一核心非遗项目的传承力量。这些传承人不仅承载着技艺,更是文化的传播者,他们通过言传身教,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延续传承。


从事非遗传承工作多年的张荣容在采访中表示:“培养新的传承人是一场漫长的接力,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对南路边茶制作技艺感兴趣,愿意投身进来学习,我感到无比欣慰。我们不仅要传授技艺,更要传递这门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

此外,雨城区积极推动非遗与产业融合,与多部门联合公布命名四川吉祥茶业有限公司的南路边茶制作技艺非遗工坊和雅安市赋雅轩茶业有限公司的甘露(玉叶飘仙)手工茶制作技艺非遗工坊。非遗工坊的建立,为非遗技艺的传承提供了稳定的实践场所,也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非遗技艺,同时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了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保护有力 成果斐然

在保护措施上,雨城区同样成绩显著。《雨城・南路边茶》成功入选第二批 “百城百艺 非遗四川” 品牌,这不仅是对雨城茶文化底蕴的高度认可,更极大提升了雨城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雨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申报的 “非遗在社区” 特色空间 —— 雅安藏茶世界已通过初评并接受省级专家实地考察评估。这一创新举措将非遗融入社区生活,若成功入选,将为非遗保护提供全新的社区平台,让非遗真正走进百姓生活,从群众中汲取保护力量。


一走进河北街道康藏路社区党群活动中心,整齐堆放的茶包、墙壁上镶嵌的藏茶工艺画等,让活动中心充满了藏茶元素符号。

河北街道康藏路社区党委副书记李娅接受采访时说道:“把非遗融入社区,就是希望让非遗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符号,而是成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社区活动、文化讲座等形式,让大家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进而主动参与到保护中来。”



在宣传推广方面,雨城区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保护非遗文化。省级非遗绿林派武术亮相 CCTV《非遗里的中国》节目,让雨城非遗走向全国。在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组织晏场高台、上里杨氏宗亲狮灯等非遗项目展示展演,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进图书馆等活动,将非遗与节日、文化场所结合,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同时,加深大众对非遗的认知与喜爱。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市区分别举办大型主题活动,众多非遗项目集中展示,并提供渠道让学生参与体验,从小培养非遗传承意识。


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承载的不仅是文化的延续,更是对地域特色与民族精神的深度挖掘和弘扬。

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雨城区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持续创新传承模式,深化保护举措。让雨城非遗成为吸引八方游客的独特魅力所在,使非遗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记者:胡月(部分图片来源王婧雯)

▌编辑:张榕

▌审核:徐召红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了解更多有关雨城的信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