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最悠久最隆重的节庆,也是非遗文化的盛大展演舞台。在国潮涌动的新生活里,我们迎来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中国年。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策划制作的民俗文化类节目《我们的村节》走进延安甄家湾村,从安塞腰鼓的壮观场面到非遗剪纸的亲身体验,从民俗展演的生动再现到文化探寻的深度之旅,节目以鲜活的纪实镜头让非遗民俗从历史深处走来,徐徐展开一幅富有醇厚东方生活韵味的春节画卷,在抖音、微博、B站等社交媒体收获热烈反响。
“跟随嘉宾度过了满满当当的一天。这些非遗年俗既沉淀着传统文化的底蕴,又散发着时代生活的气息。原来春节民俗不是遥远的古董,而是你我生活中的陪伴。”
“我好喜欢这个节目,好热闹好暖心,编排的紧凑,太喜欢了,有代入感,氛围感也好好。”
融入生活日常的非遗民俗
更具烟火温度
如何建立与公众之间的连接?如何让古老非遗重焕生机?
当前,“非遗+体验”正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创新模式。《我们的村节》将活态传承非遗的价值理念与视频创作的灵活形式相结合,在叙事形态上兼采传统媒体与VLOG短视频之长,平实的镜头语言、朴素的故事风格和沉浸体验的画面影像全方位拉近观众与非遗年俗的心理距离。
主持人龚韵熹、记者郝月和陕西省旅游形象推广大使刘妍共同组成探访团,记录并亲身参与体验各类非遗民俗。从晨昏到日落,节目以嘉宾“找寻年味儿的24小时”为线,通过青春化、时尚化、影像化的新方式,将科技、艺术与春节非遗民俗进行融合表达,展现出非遗扎根本土、扎根群众的持久生命力。
非遗是文化遗产,更是生活方式,是衣食住行中不可缺少的“诗意日常”。《我们的村节》切口细腻,在内容采撷上注重捕捉接地气的生活瞬间,通过嘉宾的沉浸参与、文化感知与价值认同,实现非遗魅力的多层传递。节目中,三位嘉宾和当地百姓一起扭秧歌、做黄馍馍、剪窗花、唱陕北民歌、品婆姨酒……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丰富的文化体验与情感共鸣。传统文化不是刻板的符号,而是可以自然融入人间烟火、提升生活品质的“文化密码”。
每一地特有的非遗延续、传承和活态利用,都与文化生态空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厚重的黄土和奔涌的黄河在延安交织,共同孕育出璀璨的非遗光彩。《我们的村节》拍摄场域上充分尊重文化在地性优势,重点选择了宝塔山、延安壶口瀑布、窑洞等陕北文化意象,用心还原陕北的民俗传承与传播环境,让一方人间烟火更为可感可信。
延安壶口瀑布被雪白色的冰挂层层包裹,红绸飞舞、鼓点激昂,安塞腰鼓则以火一般的热情彻底点燃了冰雪世界的激情,黄土高原上人们憨厚实在、乐观开朗的性格尽显其中。节目展示出陕北在地文化的真实模样,让观众对非遗文化的地域特色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传承乡土文明的非遗年味
更具文化厚度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乡土文明深处有着最醇厚的年味。
《我们的村节》没有采用宏大叙事,而是探入乡间村头最深处,通过甄家湾村个案深描的形式,生动展示和美乡村的文化传承与文明新风,呈现出乡土文明物质充裕、精神富足的蓬勃生机。
即便是在城市漂泊多年的人,每到岁末,心中难免会涌起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故土热热闹闹、满满当当的年味儿,是城市的车水马龙、高楼大厦所无法给予的。
而乡村集市,则是最具中国传统年俗文化气息的场景。
《我们的村节》一路跟随记者郝月赶大集的脚步,将年味悉数铺陈开来。干果摊前浮动着炒瓜子的焦香,热乎乎的油馍馍酥脆软糯泛着淡淡的米香,摊贩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唤起的是关于节庆的期待,市集的喧闹如毛细血管般滋养着乡村文明的肌理。
郝月在琳琅满目的年货里一眼看到了童年最爱的玉米糖,微甜软糯的口感一秒带回儿时的记忆。在物资匮乏的过去,一颗玉米糖就能令人高兴半天,春节是向着回忆的奔赴,也是向着故乡思念的奔赴,而大集,就是流动的乡愁。
乡村有着孩提记忆的怀旧味道,更有热气腾腾的崭新生活。《我们的村节》用白描式观察记录勾连过去与现在,既讲传统习俗的韵味,又讲产业跃迁、文化新貌为节日增添的现代感与趣味性,带领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乡村日新月异的时代面貌。三位嘉宾在熙熙攘攘的金延安逛一场年味拉满的灯会,感受舞鱼灯、打铁花的热闹喧嚣,触摸乡村振兴为传统民俗注入的时代新韵。
多彩民俗掩映下的,是未曾褪色的乡土人情。《我们的村节》纪实影像下涌动的是温暖的人文关怀,平凡人各式各样的情感和情绪在写实镜头的跟踪记录下自然流淌。“沿门子”秧歌拜年时的诚挚祝福、“硬八碗”待客的质朴诚意,都展现着乡土社会淳朴美好的人性底色。集市上理发的阿姨手艺娴熟利落生意红火、卖陕北婆姨酒的老板酒中满藏一口清甜、蒸黄馍馍的阿姨做出一桌好菜……勤劳踏实肯干、满怀憧憬希望的劳动者群像成就乡村振兴的美好剪影。
多彩非遗为乡村添彩增色,或许民俗不同,但关于春节的情感是共通的。于历史记忆回溯根脉,在当下生活共享热烈,向未来愿景抒发美好,这些朴素的心情,紧紧维系着个体情感与家国血脉。节目以30分钟的精巧体量,生动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绵延传承,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活态展示,不仅为乡村振兴添一把“新火”,更有力推动了乡村文旅消费与乡村文化传播。
焕发青春魅力的非遗传承
更具潮流热度
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人。
《我们的村节》不仅展示了烟火味十足的非遗年俗,也将镜头聚焦那些主动承担起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重任的人们。那些助力非遗文化“飞向千万家”的新技术、新场景,用心呈现非遗在一代一代传承中所蕴含的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创新精神,描摹出非遗发展的新格局、新气象。
在节目中,记者郝月来到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郭如林先生家中,新岁前夕,郭老和家人共剪窗花,剪飞纸转,信手拈来,一朵朵栩栩如生的窗花就此诞生。剪纸非遗文化是生活中的诗意与坚守,剪纸经济更剪出非遗文化传承的一方天地。家中小朋友“非遗进课堂”的学习,也使人们对非遗文化的薪尽火传更具信心和希望。
“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令人钦佩,而非遗与青年人的双向奔赴也令观众欣喜。《我们的村节》巧妙运用对比的编排方式凸显非遗文化的“年轻态”转变,旧与新、古与今的转化令观众印象深刻。羊肚子手巾、反穿皮袄,如果说《我们的村节》贯穿始终的信天游演唱者形象印证着观众脑海中传统的陕北民俗样态,那么在金延安直播纵情演唱《大陕北的妞》的年轻姑娘则刷新着人们关于陕北民歌的认知。
无需盛装出席、没有地点限制,一部手机就可以随心演唱心目中的非遗文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传播优势,让非遗以更时尚新颖的方式走向海内外,“圈粉”海内外受众。
天色转暗,非遗文化更焕发出蓬勃活力与绚丽风姿。在金延安,年轻人成群结队手持鱼灯不断变换阵型,鱼翔浅底、快闪洄游的奇观舞出心中的“最美中国年”。饭后休闲散步的人们簇拥在广场中央,目不转睛地看着打铁花的精彩表演。此时此刻,辛弃疾笔下“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壮观场景穿越时空呈现眼前。
在如梦如幻的光影之中,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潮流在春节这一节点汇流,文化的脉搏有力跳动。《我们的村节》以唯美浪漫的诗意镜头印证:非遗,也可以充满烟火气、人情味、潮流范。
每一种非遗文化,都是经过岁月的淬炼和代际的传承才成为经典。如果说,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那么非遗的生命力则在于传承创新。而传承创新的意义,不仅在于留存传统,更在于找到与当下生活的连接。非遗只有更亲近、更深刻、更自然地融入人民生活,才能不被遗忘,得到理想的保护和传承。
《我们的村节》不限于春节的欢乐,而更加注重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历史的传承,在向优秀传统文化致敬的同时,也赋予古老非遗文化以鲜明的时代气息,让文化遗产与人间烟火相得益彰,为用户呈现一个不同于传统旅游打卡的、充满文化深度和历史温度的非遗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