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梵呗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遮那妙体」梵呗,又称「华严起梵腔」,在唱诵「华严字母」或念诵《华严经》前常会以此起头。
其首句“遮那妙体,遍法界以为身”,正是华严学的核心——法界观的体现,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我的法身,无处不遍,相互之间圆融无碍。
01
华藏世界
《华严经》中描述了一方华藏世界,又作“莲华藏世界”,是《华严经》对宇宙法界的具体阐述。
《华藏世界品》记载,华藏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毗卢遮那佛,乃至一切诸佛报身佛土的通名,与娑婆世界、极乐世界不同,是一切世界的总称。
依经中所说,此华藏世界海宝相庄严,有种种妙宝铺地,种种饰物庄严,间列其中,不可计数;又此华藏世界海中,有不可说不可尽佛刹微尘数世界,一一世界,所依体性,种类形相,各各差别不同。
《梵网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带领大众来到莲华藏世界,见到了百万莲花赫赫光明座上的卢舍那佛。
他身下所坐的莲台,周围有千片花瓣,每一瓣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世界里又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大洲、百亿南阎浮提……南阎浮提也称南赡部洲,我们所生活的娑婆世界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02
诸佛法身皆我性
在华严宗理论中,毗卢遮那和卢舍那都是梵文Vairocana的译名,只是时期不同、译本不同。
在晋译的六十卷《华严经》中,译为卢舍那佛;而在唐译的八十卷《华严经》中,则译为毗卢遮那佛。
根据《华严经》记载,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是毗卢遮那佛的胁侍菩萨,三位合称“华严三圣”。
毗卢遮那佛理智完备,居中位;文殊菩萨主智门,立于毗卢遮那佛之左;普贤菩萨主理门,位于毗卢遮那佛之右。
关于毗卢遮那佛,《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曾如此描述:“毗卢遮那佛,法身遍法界,顶有五佛冠,坐千叶莲华,身著璎珞衣,身色紫磨金,百福本具足,万善庄严身。”
毗卢遮那意为遍一切处。谓佛之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能为色相所作依止,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又称法身。佛有三身,即法身毗卢遮那佛、报身卢舍那佛、应身释迦牟尼佛。
法身、报身、化身三者的关系,常以月亮为喻:法身好比月亮本身,是光明和投影的本源;报身好比月光,清净湛然、相续不断,遍照一切处;而化身,好比水中月,千江水有千江月,有千处的水,就有千个水中的倒影呈现。
《永嘉证道歌》中颂道:“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03
六相圆融
《华严经》的核心要义是“法界缘起”学说,华严宗依此又提出“六相圆融”的理念,指六相相互圆融而不相碍。“六相”即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
以修房子为例,一座房子是总体,称“总相”。在总体之下有“别相”:柱子、横梁、天花板、地板等。总相和别相之间,一块砖、一片瓦都不能缺,否则就不能成为房子。任何事物都处于这样的总别关系中,相互成就,构成一种“和合状态”。
“同相”,是指砖瓦椽柱等物和合构成房子,是房子的诸缘因素,所以被称为同相;而砖、瓦、椽、柱各有差别,是为“异相”。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异乍看矛盾,究其实际,互相渗透,互相融入。
由砖瓦椽柱等诸缘因素,组合得成房子,房子成名为“成相”;砖瓦椽柱等诸缘,各住本位,各具自相,虽共成房舍,但砖还是砖,瓦还是瓦,从众缘各自去看,砖瓦椽柱无一物是房舍,房舍的意义便坏,所以名为“坏相”。
成不碍坏,坏不碍成,成坏同时具有,成相坏相,乍听对立,实际是相辅相成。
法界缘起的中心思想是和谐和合。缘起学说就是告诉我们万物之间的和合关系。认识缘起,明白一切事物相互依存,从而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具足大智慧、大悲心,誓度众生,以成佛道。
04
事事无碍就是和谐共生
华严宗认为宇宙系统总于一心,若由现象与本体观察之,则可分为四种层次: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诸法皆有体有用,虽然各随因缘而起,守其自性;事与事之间,看似互为相对,但都是多缘互为成就一缘,这一缘又遍助成就其它诸缘。这样事物之间自在无碍而无尽,故称“事事无碍”。
净慧长老认为:“《华严经》是一部阐述宇宙万物和谐共存、圆融无碍的经典,是一部高扬人性、众生与佛平等,众生如何通过亲近善知识、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从而达到人格完善、究竟成佛的经典。”
把握事物之间和谐的本质,就能“善用其心,善待一切”,使佛法与世法、自我与他人融为一体,转世间为法界。
身心投入到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修行中去,使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无穷无尽的广大法界发生关联,从而摆脱庸俗、自私、无聊而进入光明、无私的“法界”之中,称性而起,获得十方三世一切佛的殊胜功德,进入涉入重重、交光相网、无穷无尽的法界缘起之中,提升生命品质,直至成就圆满无上的佛果。
在历史上,华严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佛教四众,而是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华严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传统,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华严学说对于个人修行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其和谐观念、平等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相融。
个人修行中,华严学强调修行者应该超越自我,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摆脱贪嗔痴执的束缚,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在社会发展方面,华严学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关爱他人,尊重自然,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版权声明:
○ 本文转自大菩文化,由玉泉寺编校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图文 | 玉泉寺数据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当阳玉泉寺
© 公众号:dy-yuquanchan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