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来讲《楞严经》,下面佛便开始告诉阿难如何发心修大乘。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

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译文」:佛说:“是哪两种决定不移的道理呢?阿难!第一义的道理是:你们要想舍弃声闻乘,而想修菩萨乘,进入成佛的知见。

那就应当审察详细:因地的发心和果地的觉,到底是同还是异呢?”

「解读」:所以初发心很重要,或者说正知正见很重要,佛入世,就是为了给众生开示佛之知见。

你在因地的知见正,发心就正,然后就能与果地的觉相应,这样才不会走向岔路。总的来说,有五乘差别。

首先是凡夫乘的知见,他只知道做好事,不做坏事,也不想了生死,也不知道怎样了生死。

比如庙里初一、十五,就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真正没有了解过佛法,也不知道了生死,这就叫凡夫乘,也叫人天乘。

然后是小乘的知见,那么最终就只能证入小乘的阿罗汉果。

小乘的知见就是:自了汉,只为自己能了生死而修行,所以修苦集灭道四圣谛。

他们知道生死痛苦,无常迅速,为赶快脱离六道轮回而发心修行,这就是罗汉乘。

因为他们认为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证,那么在修行的时候,就一定会落入法执,从而堕入空中。这就是因地发心不真,果招纡曲。

因为他们是依生灭心而发心,认为有烦恼生死可灭,认为有菩提涅槃可生,这依然在生灭当中,小乘就是以这种生灭心来发心修行,所以在因地并不是依不生灭心来发心修行的。



然后再就是中乘的知见,那么最终就只能证入辟支佛。

中乘人一样也是为了了自己的生死,但又比罗汉聪明些,他们是从因悟果,所以修的是十二因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