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数据。

颤颤巍巍好多年的悦达起亚,1月份的销量1.6万台,这是一个贫瘠的数据,所有人都认为被边缘化的韩系车没有了销量来源,但事实是,其依然有着稳定的销量来源。

起亚获取销量的核心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用中国市场低廉的生产能力,出口到海外市场,毕竟作为全球企业,起亚拥有不错的全球销量,而且国内多款车型也都是全球车型,出口到海外市场有前景。



大量的合资企业在今天遇到销量下滑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出路只有两个。

一个是,完全成为中国制造的中国企业、中国产品,中国车在1月份完成了61%的销量占比,以绝对、持续的优势覆盖合资车。

核心点,是中国车具备价格低、尺寸大、配置丰富、用料更扎实等特点,尤其是在10万级的工薪阶层产品上,全新入局的90后、00后消费者,已经对合资品牌祛魅。



也就是说, 摘下了品牌的光环,用户对产品的审视是全方位的,合资车想要销量回温,就必须要重新锻造产品,让其拥有中国车的定价、中国车的产品点。

另一个,要借助中国优秀的生产能力、低廉的生产成本,进行大规模的出口。

起亚之所以在1月份还能拥有1.6万的销量,其实就是在往外“倒腾”车,这也是雪铁龙、通用用了很久的方式,在中国制造的全球车辆,返销到海外市场,赚取差价。



我们拥有非常强大的产业链优势、自动化优势,同时各种成本都要比欧、美、日、韩低很多,这是在制造环节巨大的优势。

一个地方的生产优势不仅仅取决于物流、人工成本,还要有强大的设计能力和综合人才,国内这个超2000万乘用车的市场,已经是全球最强大的汽车生产基地。

将中国制造的全球车型出口到海外市场,对于很多全球企业来说难度不大,毕竟国内的电动化、智能化只是在国内的需求量大,但海外很多市场想要的还是最基本的用车需求。



本田、丰田、大众、通用、起亚等这种占据全球市场拥有庞大销量的企业,可以通过国内制造的方式,将产品出货到全球市场,销量依然不会小。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合资企业对中国市场做出的巨大推动力。

从90年代到现在,国内也就不到40年的乘用车发展历史,但如今却已经成为了全球领导者之一,就是因为合资企业在早期孕育出来了供应链、人才、设计理念。

这为当时一片空白的汽车工业,带来了希望的种子。



但目前的市场发展需求、人才储备以及供应链塑造充分说明了国内企业已经不完全需要合资企业,或者说不需要太多的合资企业。

国内的车企已经可以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升级,同时国内的营商环境可以自由竞争,即便没了合资企业,产业的推动也是非常稳定的。

属于合资车的黄金期已经结束,未来的产业格局,将会是中国车主导的智能化、自动化,这已经是一个客观事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