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发布声明,直接点名中国三家商用车品牌,称其产品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包括缺乏基本的碰撞保护装置,驾驶室噪音超标等问题,影响驾驶员健康。
更为严重的是,俄罗斯技术法规和计量局宣布取消中国陕汽重卡SX3258的车辆型式认证,理由是该车不符合欧亚经济联盟(EAEU)的技术标准。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商用车在俄罗斯的销售将遭遇巨大阻碍,更意味着整个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将面对前所未有的严格审查。
对于正处于出口高增长阶段的中国汽车产业而言,这不是一个孤立的案例,而是俄罗斯对中国汽车全面收紧政策的最新信号。从商用车到乘用车,从关税到认证,从市场到舆论,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生存空间正在被步步蚕食。
01
他们一边加税,一边嫌我们卖得贵
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超过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其中,俄罗斯以115.8万辆的进口量,成为中国汽车最大的海外市场,占据了近20%的份额。从出口俄罗斯份额大幅增长,短短一年不到,俄罗斯的态度突然大变。
自2023年10月,俄罗斯宣布取消中国汽车的平行进口税收优惠,堵死了中国车企通过中亚国家绕道进入俄罗斯的“捷径”。这一政策意味着,原本可以享受关税减免的中国汽车,如今必须面对复杂的通关流程和更高的成本,市场竞争力大幅下降。
这还只是开始。2024年4月,俄罗斯进一步宣布,对所有通过中亚转口的中国汽车征收“历史关税”,要求企业补齐此前的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换句话说,过去那些已经进入市场的中国汽车,突然发现自己成了“欠税车”,必须为俄罗斯的政策变脸买单。
到了2024年10月,俄罗斯更是直接宣布,对外国汽车的回收税增收80%,并且每年1月1日都将继续上调10%-20%,一直涨到2030年。最惊悚的是,2024年12月,俄罗斯海关正式宣布,从2025年1月1日起,提高外国进口汽车的关税,税率区间高达20%-38%。
对于中国车企而言,这不仅意味着成本上涨,而是利润空间被彻底压缩到几乎无法生存的程度。即便是那些已经进入俄罗斯市场的中国品牌,也不得不面临重新定价、补税、甚至直接退出的局面。更讽刺的是,俄罗斯一边对中国车疯狂加税,一边又在市场上抱怨中国车“卖得太贵”,这种一边加码政策限制,一边又指责中国车不够“友好定价”的做法,充满了矛盾和针对性。
02
俄罗斯消费者充斥着被带偏的情绪
俄罗斯的政策调整已经让中国车企在市场端遭遇重创,而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俄罗斯消费者的情绪也被成功带偏,甚至在没有足够使用数据的情况下,就被煽动起对中国汽车的质疑。
去年10月,俄罗斯媒体大量报道出租车司机和车主对中国汽车质量的不满,尤其是关于变速箱故障率高、发动机寿命短的问题,甚至有人断言:“中国车的燃油发动机寿命只有5-7年,远比不上欧美和日韩品牌。”这类说法迅速在市场上蔓延,成为许多消费者不信任中国品牌的主要理由之一。
但仔细想想,这种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2022年大量中国车才开始进入俄罗斯市场,真正大规模增长更是在2023年,这意味着,这些车开了才两三年,怎么可能有人已经用到5-7年寿命尽头?发动机耐久性本就需要长期测试和大量数据支撑,而不是凭个别车主的短期感受就随意下结论。一个车主最多开了两年,结果他却能“预测”未来5年后的故障率?这简直是危言耸听。
显然,这些声音不是基于实际用车经验,而是被舆论和市场情绪所左右。俄罗斯媒体的大量负面报道,加上政策收紧后消费者心理上的防备,使得“中国车质量差”这个标签在短时间内被放大。这种情绪甚至影响到了二手车市场——不少中国车的二手残值受到严重冲击,原因不是车辆本身的问题,而是市场普遍预期它“不耐用”。这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中国车卖得越来越多,进口渠道仍然混乱,消费者通过不正规的渠道买到车,缺乏售后服务,出现问题后不满情绪上升,媒体进一步放大负面舆论,最终让整个市场对中国车产生误解。
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俄罗斯市场的新能源车需求正在迅猛增长,很多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新能源车型表现出浓厚兴趣,但由于进口渠道不透明,导致很多车辆没有官方质保,维修配件供应跟不上,消费者购买之后遇到问题找不到官方渠道解决,于是又被归咎为“质量不行”。然而,如果这些车是通过正常渠道进口并配套售后网络,完全可以避免这些问题。换句话说,俄罗斯消费者对中国车的抱怨,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车不行,而是因为他们买的渠道根本就不靠谱。
这已经不仅仅是市场供需的问题,而是一场被误导的集体情绪。一个新进入市场不满三年的品牌,就被宣判“使用寿命短”,消费者的判断基础居然是媒体渲染的个别案例,而不是完整的长期数据。
倘若这种逻辑如果真的成立,那欧美品牌是不是也要接受类似的“提前判决”?如果换成日系、美系或德系品牌,消费者会用同样的标准去评判它们吗?很显然,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遭遇的舆论危机,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的市场竞争范围,而是一种被政策、舆论引导下的集体情绪性反应。
03
商用车成为下一个被“清理”的对象
如果说乘用车市场的困境还可以通过价格调整或渠道优化来缓解,那么中国商用车在俄罗斯的境遇则更为悲惨。2月6日,俄罗斯直接出手,对中国商用车展开针对性打压,指责中国三大品牌卡车的安全性不达标,并以此为理由,取消了部分中国商用车的型式认证。
这一决定相当于给中国商用车在俄罗斯市场判了“死刑”。因为对于俄罗斯市场而言,商用车并不像乘用车那样可以通过消费者需求来推动,而是需要政府和企业采购,而一旦认证被取消,这些卡车将无法进入市场,甚至已经进口的车辆也可能面临被召回的风险。
俄罗斯的这一举动意味着,中国商用车未来想要进入俄罗斯市场,将不得不接受更严格的技术审核和更加繁琐的认证流程。而一旦俄罗斯以“安全问题”为借口,不断修改标准、提高技术门槛,中国商用车可能面临全面撤出的风险。更关键的是,这种针对性的打压,明显带有强烈的市场保护主义色彩。
俄罗斯自身的卡车制造业在全球竞争力不强,过去依赖欧美品牌,如今随着欧美品牌撤出市场,中国商用车顺势填补了空缺。但是,俄罗斯显然并不希望中国品牌成为主导者,因此开始采取各种手段进行遏制。
这一系列政策变化,让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的未来变得极为不确定。曾经的政策优惠被取消,新的关税和税收政策层出不穷,消费者的不信任加剧,政府的监管和认证要求进一步收紧,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更糟糕的是,这一趋势可能不会就此止步。如果俄罗斯继续在进口政策上加码,甚至进一步扩大技术审核范围,未来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将不可避免地被进一步压缩。
对于中国车企而言,俄罗斯市场的波动不仅仅是一个区域性挑战,更是全球化竞争中的一个缩影。如何应对政策变化、如何在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中寻找突破点,成为摆在所有中国车企面前的核心问题。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中国车企在俄罗斯的市场竞争将变得更加艰难,而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将直接影响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