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1月战役爆发以来,库尔斯克地区成为俄乌冲突的焦点。俄军“北方”集群快速推进。该集群以第7空降师和第76空降师为核心突击力量,辅以太平洋舰队第155海军陆战队旅的机械化单位,形成多兵种联合作战体系。第155旅曾因2023年马里乌波尔战役中的城市攻坚经验被重新编组,其装备的T-90M主战坦克与“铠甲-S1”防空系统在平原地区展现出优势。
炮兵部队在无人机校射支持下,日均发射炮弹量达到1.2万枚,重点打击乌军后勤节点与指挥中枢。俄工兵部队在战线后方30公里处构筑三条平行补给线,确保装甲部队持续突进能力。至1月15日,俄方宣称已控制亚历山大镇铁路枢纽,切断乌军第14机械化旅与后方哈尔科夫方向的联系。
库尔斯克东部平原地带利于俄军装甲集群展开,而西部森林沼泽地带的争夺呈现胶着状态。乌军依托2014年后修建的永备工事体系,在克列缅基村方向迟滞俄军攻势达72小时,但俄空天军苏-34战斗轰炸机使用滑翔制导炸弹实施定点清除,最终突破防线。俄军电子战部队对乌军“星链”终端的干扰效率较2024年提升37%,导致乌军战术协同出现系统性紊乱。
乌克兰武装力量在库尔斯克方向投入的6万兵力中,包含经过北约标准训练的5个突击旅。但其重装备战损率远超预期:T-64BV坦克日均损失达8.7辆,暴露出装甲防护与主动防御系统的技术代差。贝尔丁农场战役成为转折点,乌军第28机械化旅试图依托反坦克壕沟实施机动防御,却遭俄军温压弹覆盖,整建制战斗减员达64%。
俄军伊斯坎德尔导弹在战役首周摧毁位于苏梅州的三个弹药储备库,导致乌军前线部队火炮日均发射量下降至不足400发。西方援助的M777榴弹炮因缺乏配套数字化火控模块,在反炮兵作战中反应时间比俄军2S19自行火炮多出23秒。兵员补充出现断层——乌陆军司令部1月18日紧急征召的5000名预备役人员中,仅32%接受过完整基础训练。
若继续向库尔斯克增兵,可能削弱哈尔科夫方向的防御;若收缩战线,则意味着放弃经营十年的筑垒地域。乌总参谋部已启动“B计划”,将第10军所属三个国土防卫旅北调至切尔尼戈夫建立第二防线。这些轻装部队缺乏反装甲能力,难以抵挡俄军装甲矛头的冲击。
英国防部1月22日宣布,由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战斗群、第16空中突击旅组成的“联合远征军”已完成战备检查,具备72小时内部署能力。法国方面,外籍军团第2装甲侦察团已被目击在波兰热舒夫基地进行适应性训练,该部队装备的勒克莱尔主战坦克与俄军T-14存在代际差异,但其车载“寻敌-歼击”系统在模拟对抗中展现出巷战优势。
德国联邦议院1月23日通过决议,明确反对成员国向乌克兰派遣作战部队。而波兰则秘密向卢布林机场增派米格-29中队,被解读为应对潜在空域冲突的预防措施。英国首相访乌期间签署的《百年伙伴关系协议》包含模糊条款——第14条授权英军“在特定情况下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关键基础设施”,这为后续行动留下法律解释空间。
若选择在接触线建立缓冲区,需在200公里战线上部署至少4个机械化师,这对英法现有兵力结构构成挑战。另一种选项是接管敖德萨等港口城市的防务,但黑海舰队新型“锆石”导弹的射程覆盖该区域,将提升驻军风险。克里姆林宫已发出警告:任何第三方地面部队的出现都将被视为“战争行为”,俄战略火箭军多个“亚尔斯”导弹旅进入高度戒备状态。
白俄罗斯武装力量1月25日开始“突击-2025”首长司令部演习,第6机械化旅向布列斯特方向机动,牵制乌军原本计划增援库尔斯克的第95空中突击旅。同时,俄军工综合体产能提升显著:乌拉尔机车厂月均坦克产量达120辆,较2024年同期增长45%,确保战场损耗的及时补充。
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正在审议的《乌克兰防御现代化法案》提出,将援助重点从传统重装备转向无人作战系统与网络战能力。即便北约标准装备全面列装乌军,形成完整战斗力仍需18-24个月周期,这与当前战场时间窗口错配。
联合国安理会1月27日召开的紧急会议未达成任何实质性决议,中方提出的“冬季人道主义停火”倡议因美俄立场对立未能进入表决程序。
土耳其作为黑海粮食走廊担保方,正尝试促成新一轮谈判,但俄方坚持将“去军事化”作为先决条件,使对话陷入僵局。战场之外的能源博弈同步升级:北溪-2号备用管道启用后,欧洲天然气价格单周下跌12%,削弱欧盟对俄经济制裁的边际效应。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