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近期在赫尔松地区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造成乌军重大伤亡。乌军四个旅遭受重创,约1.8万名军人伤亡,其中9000余名士兵被迫撤离战斗区域。俄军采用燃烧弹等重型武器,对乌军阵地实施8轮密集打击,导致乌军防线出现重大缺口。

俄军在安东诺夫斯基铁路桥战区展开强势进攻,向纵深推进7平方公里。这一区域是连接第聂伯河南北两岸的关键节点,控制该区域将显著影响整个赫尔松战役走向。俄军地面部队从皮什恰尼夫卡村展开突击,成功抵达孔卡河南岸。尽管未能突破被毁铁路桥防线,但其火力投送能力令人震惊。俄军在40分钟内倾泻超过41000发炮弹,创下当地战事以来最大规模炮击记录。

俄军此次行动采用高密度火力覆盖,形成压制性打击;地面部队与火力打击密切配合,确保战果巩固;选择关键地形实施重点突破,展现出明确的战略意图。这种战术组合瓦解乌军的防御体系,打乱其战场部署节奏。

四个旅的全歼对乌军战斗力造成严重削弱,不仅反映在人员损失上,更影响其战场士气。9000名军人的撤离暴露出乌军在面对强大火力打击时的脆弱性。燃烧弹的持续使用造成直接杀伤,还对防御工事和后勤补给线路形成持续性破坏。

乌军多个机械化单位受创,包括坦克、装甲运兵车和火炮系统。这些损失严重制约乌军的机动能力和火力支援能力。俄军的火力优势和战术运用正在改变当地军事力量对比。

乌军在赫尔松战区的反击行动表现出顽强的抵抗意志。1月底,乌军空中力量对赫尔松指挥中心实施精确打击,显示出其仍保持一定的战术主动性。第82空降旅在2月9日前后组织一次规模可观的反击行动,投入约500名作战人员和50台装甲载具,一度突进5公里,收复两处要地。

空降兵部队配合装甲单位的突击模式,体现出现代立体战争的特点。乌军还充分利用夜间作战优势,对俄军阵地实施持续性火力打击。仅1月29日一天,乌军就对赫尔松州发动41次炮击,虽造成平民伤亡,但也显示出其火力投送能力仍然可观。

乌军的反击虽然取得局部突破,但面临持续性和后勤保障等多重挑战:兵力损失导致可用作战单位减少;装备补给面临困难,影响持续作战能力;俄军的火力优势对反击行动形成强大压制。这些因素制约着乌军扩大战果的可能性。

赫尔松地区作为连接克里米亚半岛与乌克兰本土的战略枢纽,其战略、经济和政治意义深远。对俄罗斯而言,控制赫尔松意味着打通通往克里米亚的陆上走廊,巩固黑海舰队后勤补给线,并为进一步向敖德萨方向发展创造条件。

赫尔松的地理位置决定其在黑海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中的核心地位。控制赫尔松能够确保克里米亚半岛的战略纵深,还能影响整个黑海地区的军事力量部署。赫尔松作为重要农业区和工业基地,其经济价值同样不容忽视。

对乌克兰而言,赫尔松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关键阵地。失去赫尔松意味着战略要地的丧失,更可能导致南部防线的全面崩溃。同时,赫尔松的得失也直接影响乌克兰在国际谈判中的地位和筹码。目前,双方在赫尔松地区的激烈交战,实质上是一场关乎战略主动权的较量。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