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初,俄罗斯军队对乌克兰南部战略要地乌格达尔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在经历72小时的激战后乌格达尔陷落。俄军采用新型作战体系,结合电子战、无人机集群和地面装甲部队,对乌军实施前所未有的立体打击,导致驻守部队伤亡惨重,约3万名乌军士兵在战斗中阵亡,400余人被俘。

俄军第58集团军在战前部署包括第150机械化步兵师、第7空降突击师在内的多支精锐部队,构建起纵深300公里的包围圈。在通往伯格亚夫联卡的M-15公路沿线,俄军设置多个机动拦截点,采用电子干扰设备瘫痪乌军通信系统,切断其与后方的联系。

俄军装甲部队采用"分区包围"战术,第90坦克师和第48机械化步兵师分别从东西两翼展开,形成半月形包围圈。俄军首次在战役层面大规模运用"蜂群"战术,数百架无人机同时对乌军防御阵地实施侦察和打击,有效压制乌军的防空系统。

在城市清理阶段,俄军"阿尔法"特种部队配备最新型号的"狙击手-M"热成像仪,能在200米外精确识别地下掩体中的热源信号。特种部队在72小时内共清剿地下掩体127处,缴获美制"标枪"反坦克导弹38具,各类弹药超过50吨。俄军还首次采用带有人工智能识别系统的BTR-82A装甲车,该系统能自动识别街区内的威胁目标,大大提高城市作战效率。

在空中作战领域,俄军投入包括第4航空师在内的多支空军劲旅。苏-34战斗轰炸机编队采用"游击式"轰炸战术,每架战机携带12枚KAB-500L激光制导炸弹,对乌军指挥所实施精确打击。米-28NM武装直升机在低空提供火力支援,其配备的"圆顶"光电瞄准系统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实施精确打击。

俄军首次在实战中使用"织女星-K"高空无人侦察机,该型无人机能在25公里高空持续工作48小时,为地面部队提供高清晰度战场图像。新型"涅博"多功能雷达站在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探测范围达到400公里,能同时跟踪300个空中目标。

乌军面对如此强大的进攻态势,防线迅速崩溃。乌军第72机械化步兵旅和第56摩托化步兵旅试图在市区构建多层防御工事,但在俄军的立体打击下收效甚微。在东部工业区,乌军布设的反坦克雷场在俄军UR-77工程车的强力清障下形同虚设。

随后,乌军精锐部队分五个方向试图突围,但均告失败。由"亚速营"残部组成的突围部队在穿越普里亚佐夫斯基森林时遭遇俄军预设伏击,一个营的兵力在30分钟内即被全歼。另一支选择夜间突围的部队因俄军装备的"猎人之眼"热成像系统而暴露行踪,在密集的火力打击下损失惨重。

在战役关键地点的争夺中,南顿巴斯卡亚3号矿区的战斗最为激烈。该矿区位于乌格达尔东南15公里处,地下设施复杂,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俄军调集"风暴-Z"突击分队,配合空降兵第7师展开立体进攻。俄军首次在战术层面使用"铠甲-S1"近程防空系统协同作战,有效拦截乌军出动的TB-2无人机。

在占领矿区后,俄军工程部队仅用36小时就完成防御工事加固,架设包括"巨人"反坦克导弹系统在内的多层火力网。在普雷奇斯托沃方向,俄军第90坦克师主力出击,采用"楔形"突击战术,42辆T-90M主战坦克在"陶菲"热成像瞄准具的支持下,精确打击乌军反坦克阵地,为后续部队开辟突破口。

此次战役给乌军带来的损失远超预期。除人员伤亡外,乌军还损失大量美制装备,包括15辆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23辆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和大量火炮系统。乌军失去向马里乌波尔方向发动进攻的战略基点,使得顿巴斯南部防线出现致命弱点。俄军借此获得战略主动权,简化后勤补给线,打通通往波克罗夫斯克的战略要道,为下一步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乌格达尔的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包括5座变电站、3座水厂在内的民生设施全部瘫痪。由于战事激烈,国际红十字会等人道主义组织无法进入灾区,导致约4万名平民陷入人道主义危机。乌克兰军队内部出现大规模逃兵现象。据乌克兰军事检察院统计,2024年前8个月,因擅自离队被立案的刑事案件达29984起,较2023年同期增长70%。这反映出乌克兰军队的战斗意志正在逐渐消退,可能预示着更大范围的军事失利。

乌格达尔的陷落改变顿巴斯地区的军事态势,俄乌冲突进入新的阶段。俄军在此次战役中展示的新型作战体系,特别是在电子战、无人机作战等领域的创新,可能对未来的现代战争模式产生深远影响。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效果正在减弱,这种态势的变化可能促使相关各方重新考虑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冲突的可能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