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黄旭华院士驾鹤西去,享年99岁。

随着这位最后离去的"核潜艇守护神"安详合眼,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四大总设计师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已经全部离开我们,载着他们已尽的历史使命,在时空长河中聚首。

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这四个镌刻在共和国重器上的名字,用毕生心血铸就了深海长城。让我们穿越时光迷雾,走进他们隐姓埋名的传奇人生。



战乱求学,立志报国

1924年2月24日,黄旭华出生在广东省汕尾市(原海丰县)一个医生家庭,父母的仁心仁术在他心中种下了善良与奉献的种子。其实,黄旭华儿时的梦想是像父母一样,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无情的战火瞬间打破了黄旭华平静的生活。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在天空肆虐,狂轰滥炸,所到之处一片废墟,百姓们流离失所,生命如风中残烛般脆弱。亲眼目睹这一切的黄旭华,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甘。看到同胞们在战火中痛苦挣扎,看到祖国的山河破碎不堪,他心中发出悲鸣和呐喊:“为什么日本鬼子想炸就炸、想杀就杀?为什么中国这么大,却连个安心读书的地方都没有?”

那一刻,黄旭华深刻地意识到,学医只能救治个体的生命,却无法拯救整个国家于水火之中。要想让祖国不再受欺凌,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改变了自己的志向,决心学习航空或造船,用科技的力量为祖国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黄旭华开始了艰难的求学之路。由于战乱,学校被迫停课、搬迁,他不得不跟随家人四处奔波,寻找能够继续学习的地方。他和二哥翻山越岭,走了四天的山路,脚上磨出了血泡,却依然坚定地朝着心中的目标前进。最终,他们找到了搬到山区的县城中学,黄旭华得以继续他的学业。

在求学的过程中,黄旭华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桂林中学是他辗转求学的一站,这座城市作为当时大后方的重要城市,深受日军轰炸之苦。每次防空警报响起,黄旭华和同学们都必须迅速放下手中的书本,躲进防空洞。在黑暗潮湿的防空洞里,他们忍受着饥饿、恐惧和蚊虫的叮咬,有时一待就是一整天。艰苦的环境没有打倒黄旭华,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科学救国的信念,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望,他的成绩在班级里一直名列前茅。

1945年,黄旭华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大)船舶制造专业。在大学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每天早早地来到教室,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他又一头扎进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他的勤奋和努力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也为他日后在核潜艇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黄旭华还积极追求进步。在地下党组织的引导和培养下,他加入了进步学生社团“山茶社”,积极宣传进步思想。1949年4月,黄旭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的事业。



密召进京,隐姓埋名

1954年,美国海军的“鹦鹉螺”号核潜艇服役,这一消息震惊了世界。随后,苏联、英国、法国也相继造出核潜艇,核潜艇成为一个国家海军实力的重要象征。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际形势严峻,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和军事威胁,拥有核潜艇对于增强中国的国防实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958年,新中国核潜艇项目正式启动。因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精湛,又有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经验,黄旭华被秘召进京,参与这项重大任务。当接到调令的那一刻,黄旭华的心中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自己终于有机会为国家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紧张的是这项任务的艰巨性和保密性。

黄旭华深知,参与核潜艇研制,意味着要隐姓埋名,与家人断绝联系,甚至可能一辈子都不能回家。但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接受了这个任务。黄旭华长跪在母亲膝前,轻声告诉母亲,自己即将去做一件大事,一件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母亲含泪点头,却不知这一别,竟是漫长的三十年。黄旭华告别家人,踏上北去的列车,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隐姓埋名生活。



来到北京后,黄旭华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事们进驻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成为岛上隐姓埋名的第一批“深潜者”。这里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荒岛上长年狂风呼啸,冬季严寒刺骨。他们住的是简陋的帐篷,吃的是窝窝头,有时甚至连窝窝头都吃不饱。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动摇他们的决心,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造出中国自己的核潜艇。

在研制过程中,黄旭华和他的团队面临着重重困难。当时,中国在核潜艇技术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资料和经验可以借鉴,甚至连核潜艇长什么样都没有人见过。为了获取相关信息,他们想尽了办法,从国外报刊上搜罗有关核潜艇的信息,用大海捞针的方式,靠几张模糊不清的照片拼出了美国核潜艇的总体布局。后来,他们从海外买回“华盛顿”号核潜艇玩具,黄旭华与同事们如获至宝,将玩具拆开,反复研究摸索内部结构,还找来木匠制作全比例模型。

每当夜深人静,家中的书信堆积如山,却无一封能透露他的踪迹。父亲病重离世,他未能床前尽孝;母亲的思念如潮水般汹涌,他却只能默默承受这份愧疚。没有人理解黄旭华,包括他的至亲父母和兄弟,时间久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孝之子”“冷血兄弟”的标签。

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圆满成功,黄旭华终于得以顺道回家,站在九十多岁高龄的母亲面前。那一刻,所有的误解与埋怨都化作了泪水,母亲颤抖着双手,抚摸着儿子的脸庞,眼中闪烁着理解与骄傲。她终于明白,儿子这三十年的沉默与牺牲,是为了国家的强盛与安宁。

对于这段经历,已经是耄耋之年的黄旭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动容落泪。他说母亲去世后,遗物中留了一条围巾,他留下来围在脖子,就仿佛母亲时刻在陪伴着他。

黄旭华在回答“忠孝能不能两全”这个问题时提及,对祖国的忠就是最大的孝。



系统集成,攻克难关

核潜艇的研制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需要解决众多关键技术难题。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黄旭华和他的团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当时最先进的核潜艇都采用“水滴型”设计,这种设计可以大大提高潜艇的水下性能,但科研难度极大。连技术先进的美国都谨慎地分成三步走,而黄旭华却大胆提出“三步并作一步走”,带领同事向这个拦路虎发起冲击。他运用系统论思想,坚持“在综合上发展就是创新”“综合出尖端”的科研设计思路,大力倡导常规技术系统集成的科学设计理念。他与第一代核潜艇其他总师等密切协作,带领科研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共同攻克了核潜艇研制的七大关键技术——史称“七朵金花”,包括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舰体、发射装置等。

在计算核潜艇的海量数据时,由于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大家只能用算盘、磅秤等“土办法”一遍遍演算称重。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他们对每一个数据都进行了反复核算,常常工作到深夜。无数个日夜,他们的身影在昏暗的灯光下忙碌,算盘珠子的碰撞声和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成为他们奋斗的乐章。正是凭借着这种严谨的态度和顽强的毅力,他们成功地让数千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竟与设计指标完全一致。

在控制设备重量方面,黄旭华想出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用秤砣来称量设备。他提出每一件进艇设备和管线都必须过秤,而且重量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个看似简单的方法,背后却蕴含着巨大的工作量。每一个零部件都要经过仔细地称重和记录,任何一个小的误差都可能影响到核潜艇的性能。但黄旭华和他的团队没有丝毫怨言,他们认真地完成每一项工作,确保了核潜艇的设计和建造质量。



极限深潜,无畏担当

1970年12月26日,国产首艘核潜艇建成下水。这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在核潜艇研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这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和调试工作,确保核潜艇的性能和安全性。

1988年,我国核潜艇首次进行极限深潜试验。极限深潜试验是对核潜艇性能和安全性的最严峻考验,也是一项极其危险的任务。在试验过程中,核潜艇要承受巨大的水压,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1963年,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在进行深潜试验时,就因事故沉没,艇上129名艇员全部遇难。

面对巨大的风险和压力,黄旭华没有丝毫退缩。他深知这次试验的重要性,也明白战士们内心的担忧。为了鼓舞士气,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亲自参与深潜试验。作为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他对核潜艇的性能和安全性有着充分的信心。他说:“我要和大家一起下潜,把试验数据完整拿回来。”

当黄旭华提出要亲自参与深潜试验时,单位领导纷纷劝他不要冒险。他们担心黄旭华的安全,毕竟他是核潜艇研制的核心人物,一旦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但黄旭华态度坚决,他说:“我是总设计师,我对核潜艇最了解,我必须亲自下去。”

1988年的那一天,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黄旭华身着潜水服,迈着坚定的步伐,登上了核潜艇。他的眼神中透露出自信和坚定,仿佛在向世界宣告:中国的核潜艇一定能够成功完成这次极限深潜试验。

核潜艇缓缓潜入水中,随着深度的增加,艇身发出“咔咔”的响声,这是金属在巨大水压下变形的声音。每一声响动都让人胆战心惊,但黄旭华却镇定自若,他密切关注着各种数据和仪表,指挥着艇员们应对各种情况。当核潜艇下潜到极限深度时,黄旭华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他们成功了!中国的核潜艇终于通过了极限深潜试验的考验,具备了更强的作战能力。

当核潜艇安全浮出水面时,全艇参试人员沸腾了。他们欢呼着、拥抱在一起,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黄旭华也被大家的热情所感染,他挥笔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这一刻,他的心中充满了自豪和喜悦,为自己能够参与中国核潜艇事业而感到无比骄傲。



荣耀加身,奉献不止

黄旭华的一生,是为中国核潜艇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可,获得了无数的荣誉。

1978年,他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1996年,两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14年,荣获“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称号;2017年,荣登“中国好人榜”,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被评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2018年,荣获“影响世界华人”称号;2019年,荣获“共和国勋章”,获评“最美奋斗者”称号;2020年,荣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黄旭华不仅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十分关心国家科技事业、核潜艇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他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机构捐献自己的奖金逾2000万元。其中,他捐资1100万元设立的“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励着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

在黄旭华的心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他常说:“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对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承诺。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勇往直前,不懈奋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