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30年未见的儿子,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2025年2月6日,各大媒体都转载了一则新闻:“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在武汉因病逝世,享年99岁。
看到这则新闻,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发图跪别黄院士,表达对他的感谢和不舍,读来令人热泪盈眶。
2月10日,黄院士的告别会在武汉举行,除了众多参加告别会的相关人士外,还有带着花自发去送行的群众,一眼望不到头。
这样动人的场面不常有,但每次英雄离我们而去时总会出现,不禁让人想到曾经“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画面。
为什么全网都在为黄旭华的离世而悲痛?当然是因为他真正担得起“国士无双”的名头。
1926年,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在那个国家动荡的年代,他亲眼见证孱弱的国家如何被欺负。
父亲是医生,依靠医术治病救人,但他意识到医人的效果只是暂时的,医国才是永久的,于是1941年他进入桂林中学读书时,将自己的名字“黄绍强”改为“黄旭华”,希望中华将旭日一样升起。
在学校里他认真读书,毕业后凭借优异的成绩得到中央大学航空工程专业的保送名额,但同时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一个是飞上天,一个漂海上,他选择了后者,也由此开始他与核潜艇的缘分。
1958年,已经积累了好几年工作经验的黄旭华被秘密召到北京,领导对他说:“你被选中,说明是党和国家信任你,这个工作保密性强,进去了就出不来,一辈子也出不了名,只能当无名英雄。”
此时他的大女儿才刚出生没多久,但面对党和国家的信任,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任务,担任中国核潜艇工程项目的副总工程师。
到北京前,他只和妻子说要去出差,以为很快就回来没带多少行李,结果他一去就多年没再回家。
妻子不知道的是,黄旭华和其他科学家面对的是最艰巨的任务,要造核潜艇,可是没人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更不要说了解它的构造。
只有从香港和美国买回来的两个儿童版的核潜艇模型,20多个智商超群的专家每天就在那里“玩玩具”。
他们的目标是利用这两个模型,推算出真正的核潜艇构造。他们将模型反复拆卸,计算各种比例。而且那时候没有计算机,计算只能依靠算盘。
也没有什么精密的仪器,只能将设备先称重,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一点点推算出来。
并且每个数值都要大家都计算出同一个结果,才能使用,否则就要反复推算。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仅用2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做出了导弹核潜艇的5个设想方案,3个是普通线型、2个是水滴线型,最终确定为水滴线型、排水量为3000吨级的方案。
一步步从无到有,都是他们呕心沥血在奋斗,1970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401”终于顺利下水,4年后在“八一”建军节正式交付海军,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创造下这项丰功伟绩的,就是以黄旭华为首的科学家们,但是他们无法出面接受人们的赞扬,他们继续深耕于核潜艇事业中,为国家制造出更多更先进的核潜艇。
1988年,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深潜试验和水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在南海进行,已经离家30年的黄旭华终于得到了顺路回家的机会。
此时他已经65岁,少小离家老大回,当他站在家门口时,95岁的母亲不可置信地盯着他,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这个三儿子。
这30年来,旁人都在说黄旭华不孝,不回家孝顺父母,可是她始终相信自己的儿子不是这样的人。
“娘,儿子不孝,到如今才回来!”黄旭华跪在地上,将多年来的思念,连同当年父亲去世他没能赶回来的情感全都倾泻出来。
直到那时,大家才知道这个“不孝子”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有人问黄老:“30年不回家,不会觉得对不起父母吗?是怎么忍住不回家的呢?”
他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他将一生都奉献给核潜艇,奉献给国家,功垂千秋,名垂千古!
参考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逝世 享年99岁.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