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6日,东北的辽沈战役刚刚结束,两个野战军联手、规模更宏大的淮海战役也开始了。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合兵六十万,跟八十万中原地区的国民党军展开生死决战。十天后,在中央军委的指示下,负责指挥战役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成立,邓小平担任总前委书记。



华野围攻黄百韬兵团时,中原野战军也迅速行动起来,攻下宿县,截断徐蚌线,切断敌人南逃的生机。而且宿县是敌人的总后勤基地,放置有大量军用物资,这一下让过了数月苦日子、挺进大别山又转出的中野,好好回了口血。

徐州告急,蒋介石慌忙越级指挥,急令黄维兵团赶快进行救援。黄维兵团的兵力在十二万人左右,装备精良,部队机械化程度高。原来包括毛主席在内的军委、野司,都只想着黄百韬、邱清泉等部,胃口不是很大。但计划赶不上变化,黄维兵团在蒋介石的强令下冲过来“送死”,我们焉能放过。

经过跟军委的几番沟通,“吃掉”黄维兵团的军事行动,终于得到批准。毛主席说:“完全同意先打黄维,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相机处置,不要请示。”但是这“尚方宝剑”是那么好拿的吗?

之所以几番沟通下,中央才同意中野“吃”黄维兵团,一方面是中野原定的作战计划,是协助兵强马壮的华野,解决黄百韬、邱清泉等部,这是前面敲定的任务,奈何黄维兵团非要孤军深入;另一方面是中野和黄维兵团的实力差距巨大。



先说兵力,中野只有十五万人,能投入战场的在十二万左右;而黄维兵团也有十二万兵力。两相比较,我军过去战争依仗的兵力优势完全不存在了。除此之外,更别说中野的武器装备很差(挺进大别山时把重型武器全丢了),黄维兵团武器装备之好不消多说,再加上黄维兵团的各级军官基本出身正规军校,对机械化部队的指挥作战,可谓是得心应手。

要啃下黄维这个骨头,不容易啊。中野之前的任务是迟滞驰援的黄维脚步,但刘伯承和邓小平一致同意先消灭黄维兵团,并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

在中野司令部的军事会议上,邓小平沉着声说:“我们跟黄维的兵力相当,但他们的装备比我们好得多。但是,在我们四川有句土话,叫瘦狗拉硬屎。我们下最大的决心、不惧最大的牺牲,歼灭掉黄维兵团。即使是把整个中野打光了,也在所不惜。只要消灭了蒋介石的这个王牌,我们全局的胜利就有保证了。”

亲耳听过这位中野政委发言的人,曾形容是“像子弹打出去那么准确”。中野有句流传甚广的话:“刘司令的战术,邓政委的决心。”政委下定打的决心,中野各部立即行动起来执行。



但是在如何完成围歼黄维兵团的具体行动上,陈赓有话说了。陈赓跟邓小平是老朋友了,邓虽然是陈的顶头上司,但陈还比邓大1岁,军事资历也更深一些。另外,陈赓的军事造诣非常高,成名极早。

中野包围黄维兵团后,陈赓认为我军武器装备远落后敌军,不能急于求成去硬攻,必须通过挖战壕,搞近迫作业的方式来。这样做的最大缺点就是耗时长、见效慢,但优点就是稳。陈赓的想法跟华野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术不谋而合。

关于中野围歼黄维兵团的困难程度,邓小平是有正确认识的,不然也说不出“瘦狗拉硬屎”的话。可是面对陈赓稳健的近迫战法,他为什么又不太认可呢?还电报军委和毛主席:“估计三天内可能解决战斗。”

对于邓小平的乐观,毛主席感到难以置信,选择不置可否的观望态度。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原来是廖运周率部阵前起义,葬送了黄维唯一突围的机会,并且黄维收缩主力,形成全线动摇的态势。因此,邓小平一下有了信心。



邓小平觉得陈赓搞的近迫战术太慢,不利于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便不断打电话到前沿阵地催促。刚开始,陈赓接电话后还会好好解释,说明挖战壕的目的和重要性。到后来,陈赓索性不接这个电话,一味严令部队搞近迫作业。

双方僵持不下时,刘伯承站出来说和,表示陈赓的做法可以很好减少伤亡,但邓小平还是认为速战速决为妙。最后还是被调到中野做副司令的陈毅有办法,提出打电话询问指挥华野的粟裕,他是如何围歼黄百韬兵团的。粟裕在电话里说明自己也是搞的近迫作业。



最后中野司令部取得一致意见,就让陈赓搞近迫作业围歼黄维。于是,刘伯承亲自给陈赓打电话,给予肯定:“你在第一线,是最了解战场情况的,你就根据你们的情况打去就是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