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潭秋烈士之子陈志远,因病医治无效,9日在天津逝世,享年92岁。


2月10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发布讣告。



父亲牺牲时,他10岁,两人从未谋面……

1933年4月,陈志远在上海出生,彼时陈潭秋已赴中央苏区。陈志远出生不久后,其母徐全直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当局抓捕入狱,后被杀害。陈志远被六伯父、六伯母收养。

父亲牺牲时,陈志远10岁,两人从未谋面。一封收录在《陈潭秋文集》里的《给三哥、六哥的信》,成为这位老人与父亲之间最特别的情感连接。一封收录在《陈潭秋文集》里的《给三哥、六哥的信》,成为这位老人与父亲之间最特别的情感连接。

1953年10月,陈志远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195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9月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1954年,读大一的陈志远在入党志愿书中郑重地写下:“准备以一生精力献力于祖国的历史事业。”在南开大学任教后,陈志远七十载笔耕不辍,钻研中国政党史等,出版《中国民主党派史稿》等一系列重要论著。

陈潭秋,1896年生,湖北黄冈人。青年时代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秋,他和董必武等在武汉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出席党的一大。1942年9月17日,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的陈潭秋被捕,坚贞不屈,1943年9月27日,被秘密杀害于狱中,时年47岁。


陈潭秋烈士


一封家书,心系国之大者的选择

“我始终是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的人,几年来为生活南北奔驰,今天不知明天在哪里,这样的生活,小孩子终成大累,所以决心将两个孩子送托外家抚养去了。两孩都活泼可爱,直妹本不舍离开他们,但又没有办法……现在又快要生产了。这次生产以后,我们也决定不养,准备送托人,不知六嫂添过孩子没有?如没有的话,是不是能接回去养?”


陈潭秋烈士所写的“托孤”家书

这是一封“托孤”的家书,写于1933年2月,写信的人便是陈潭秋。1933年初,组织决定让陈潭秋及妻子徐全直到中央苏区工作,此时徐全直怀有身孕即将临产,不便转移,腹中的孩子就是陈志远,陈潭秋只能先行前往。

1933年4月,陈志远在上海出生,此时父亲已经奔赴中央苏区。陈志远出生两个多月后,母亲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当局抓捕入狱,次年2月在南京雨花台牺牲,年仅31岁。

陈志远的六伯父和六伯母收养了他,对他视如己出,家人也在他懂事后,开始向他讲述父母的故事。

1896年出生的陈潭秋是湖北黄冈人,青年时代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秋,他和董必武等在武汉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出席党的一大。此后,陈潭秋为党的事业四处奔波。

童年的陈志远总是努力从亲人们的谈话中,捕捉父亲的行踪。陈志远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1935年到1939年我父亲在莫斯科工作,之后去了新疆,1943年他牺牲了。”

陈潭秋1935年8月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后参加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回国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1942年9月17日,陈潭秋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1943年9月27日在新疆被敌人杀害。

初中毕业后,陈志远第一次见到了父亲的照片。看着照片中意气风发的父亲,他觉得既熟悉又陌生。“我无法想象,这样一个英俊帅气的小伙子,竟然有这样坚定的信仰,有这样刚烈的气节。后来我在父亲的信中找到了答案。”

“生活当然也很困苦的,但现在生活困苦,决不是一人一家的问题,已经成为最大多数人类的问题(除极少数人以外)了。”在《给三哥、六哥的信》中,陈潭秋的话让陈志远思考了很久。

长大后,陈志远慢慢理解了父亲,“他顾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舍小家为大家,是心系国家存亡的共产党员”。



一生追寻,感悟父亲的初心与信仰

1953年,陈志远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深耕历史研究,但他一度有意回避研究父亲所经历的那段历史,“我不忍心看到父亲受刑的材料,也不愿将太多个人情感掺杂在学术研究中。”


大学时期的陈志远

后来,他意识到烈士教育不可或缺,开始对父母革命岁月和革命精神的历史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对他而言,揭开历史幕布的过程有欣喜,也有伤痛,但心中父亲的形象愈发高大。

陈志远曾多次前往湖北黄冈的陈潭秋故居纪念馆,看到有关父亲的资料照片,他感慨万千,“父亲思想一直很进步,据说在当时乡间小村庄里,父亲穿着短裤,剪了辫子,背着书包上新式小学,可谓开风气之先。”

陈志远曾三次前往新疆,在父亲最后战斗的地方缅怀悼念。“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我看到父亲书架上摆满历史书,我一辈子从事历史教学研究,也算是跟父亲的一种默契和传承。”纪念馆中,陈志远受触动最深的还是有关陈潭秋的几次审讯记录。

“当盛世才公开走上反苏反共道路后,1942年夏,党中央同意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员全部撤离,父亲把自己列入最后一批。被捕后,敌人对他施以酷刑。父亲的脚底板都烂了,浑身上下都是伤,我知道这些很心痛,但更多的是崇敬——父亲等老一辈革命人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任何钢鞭刺刀都无法刺穿他们坚定的信念。”

陈志远没有一张父母的合影。于是,他选了一张父亲的照片和一张母亲的照片放在了同一个相框里,照片中的两人目光平和又坚定,这张特别的“合影”一直摆在陈志远的书架上。



一路传承,让父辈的革命精神代代赓续

2004年,南开大学图书馆第一党支部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上组织党日活动。陈志远的女儿陈学清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和同事们在当地举行了入党仪式。

陈志远和女儿一同前往,他不仅见证了女儿入党的光荣一刻,还登上了承载着民族希望的“一叶红船”,感受父亲当年的青春梦想,祖孙三代的理想和信仰在这里有了特别的交汇。

“我仔细看着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寻找着父亲在船上的座位,想象着他就坐在那里。”回忆起这次经历,陈志远的内心仍激动不已。

在南开大学工作的时间里,陈志远从普通讲师成长为知名教授,期间还担任过系党总支书记,但不论角色怎样转变,他都兢兢业业全心全意投入教学,传道授业解惑。

年轻时,陈志远曾经立志“要活到80岁”,他觉得活得越久,就可以做更多的工作,为国家的发展出一份力。

从战火中的骨肉分离,到秉承父母的精神砥砺前行,再到见证祖国的沧桑巨变……“百年辉煌庆,敬告父母知。我想对他们说,他们毕生为之奋斗的梦想已经成真,后代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国家现在比他们牺牲时有了历史性的变化,我相信今后会更辉煌。”南开百年时,陈志远曾坚定地说。

2024年4月26日,陈志远迎来了他入党70年的“红色生日”。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师生的帮助下,陈志远通过视频连线,完成了一个特殊的心愿——再次“走进”湖北黄冈陈潭秋故居纪念馆,在父亲出生的地方,追寻那模糊而又清晰的形象,用自己70年不变的初心和教书育人的成绩,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陈志远教授

一路走好


编辑 | 霍然

综合 | 新华社 南开大学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