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一段时间内,国家为了政治稳定,特意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刘少奇同志是共和国的“二号人物”,自然受到了最大的关注。



1980年,中央为刘少奇重新恢复了名誉,肯定了他为国家、为人民作出的贡献。这样的结果,令王光美异常高兴。不久,王光美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请求能为死去的丈夫举办一场追悼会。

中央很快就予以批准,王光美和儿子刘源便开始着手准备。追悼会当天,王光美还是放不下那十年的心结,拒绝了一些人来参加追悼会。不过对于陈士榘,王光美的态度则大为不同。不仅亲自上门邀请,还给予了最高的礼节。那么,陈士榘做了什么,会得到如此高的待遇呢?这一切,恐怕还要从革命年代说起。

陈士榘的祖辈都是行伍出身,二曾祖父还当过清朝湖北新军工兵营管带。1912年,湖北新军发起了辛亥革命,陈士榘的父亲和大伯也都卷入其中,加入了革命的洪流。



当时,陈士榘年仅三岁,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幼童。在兵营里玩耍的他亲眼见证了血与火的战斗,年幼的他只觉得很热闹,到处都在放“鞭炮”。天空中的流弹留下了一道道五彩缤纷的光影,陈士榘很想去外面一探究竟,却被母亲一把按住,说:“外面在打仗,小孩子家不准出去。”

长大后,陈士榘投奔叔叔陈雨苍。叔叔本就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在他的影响下,青年的陈士榘也对马列主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叔叔回到湖北,还以医生的身份,在楼上设了一架秘密电台,还和参加过“一大”的董必武保持着非常好的私人关系。



在叔叔的推荐下,陈士榘就此结识了董必武,进入到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从此,陈士榘正式踏上了革命道路,随后又参加了秋收起义。在井冈山,陈士榘作战勇猛,将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打仗上,故而被毛主席称为“山大王”。

抗战时期,陈士榘被中央派往山东军区工作。1941年初春时节,山东军区来了一位大人物,他就是刘少奇(化名胡服)。在山东军区,刘少奇了解了根据地的建设工作,还同一些军政领导人物进行了谈话。

当时,身为115师参谋长的陈士榘和刘少奇投缘。两人之前交集不多,即便碰上几次面,也都在会议上。彼时,山东军区腹背受敌,情况很不容乐观。刘少奇一到任,就和陈士榘会谈了好几次,推行了“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



短短的几个月过去,山东根据地的情况大为好转。日军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也无力破坏山东根据地。1946年,陈士榘又来到北平,在军调队工作,负责和国民党商讨事务。这一时期,也有美国人的参与。巧合的是,王光美作为毕业学生,充当了中共的翻译。

工作中,陈士榘和年轻貌美的王光美成了好友。几个星期过去,调和工作结束,陈士榘还送了王光美一块手表,作为纪念。共和国建立后,王光美作为刘少奇的妻子,风光无两,走到哪,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而陈士榘则是地方上的军队领导,两人之间也很少往来。直到改革开放,王光美重见天日。陈士榘听说了之后,带着礼品,上门慰问。当刘少奇同志的骨灰从开封运往北京时,陈士榘还亲自赶到机场迎接。



此后,陈士榘多次为刘家的平反奔波,到各个机构递交材料。追悼会上,王光美还亲自叮嘱儿子,说:“你陈叔叔,帮过我们家不少,我们要懂得感恩。”之后,陈家和刘家的后代延续着父辈的情谊,逢年过节都要问候几句。

参考资料:《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 人物春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