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7月,一位面容枯槁的老年人被押往刑场。随着一声划破天际的枪响,压在人们心里40年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更有前来围观的群众不禁拍手称快,喊道:“他死得好!”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们会对这位服刑的老人如此恨之入骨?
他的身上又背负了什么不可饶恕的罪孽?
今天小诏就带大家一起了解当年杨开慧牺牲背后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给【经史如诏】点点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精彩,又不会错过最新内容。
杀死杨开慧的刽子手,曾向杨开慧开枪两次
1974年7月被枪决的这位老人,名叫姚楚忠,是杀害毛主席妻子:杨开慧的凶手。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姚楚忠就被当成了弃子。深知罪孽深重的他,在湖南的乡村里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
直到1970年,纠察国民党特务的警察发现了这名可疑的人员。
在被押往岳阳市华容县新农场进行劳动改造时,这位昔日里的国民党刽子手终于向众人摊牌:“我就是姚楚忠,也是当年杀死杨开慧的人。”
他的这一番话,让众人十分吃惊:毕竟,杀死杨开慧的“真凶”,我党已经找了整整40年。
或许是自知罪孽深重,姚楚忠一五一十地补充了他枪决杨开慧时的全貌,让后世知道了杨开慧牺牲的真相。
1930年11月14日清晨,在一片肃杀的萧索中,杨开慧被一辆黄包车从监狱中拉向识字岭刑场,途径浏阳门。
围观的群众看着满身伤痕,也遮掩不住年轻模样的杨开慧,都唏嘘不已。
在经过1小时的游街示众后,杨开慧被推搡着到刑场的坟堆上,刽子手帅保云举起驳壳枪,对杨开慧的后背打出两发子弹,随即扬长而去。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当天中午,晏国务突然接到报告:上午打的那个女人没死!
监斩的晏国务刚吃完午饭,于是不耐烦地说:“让姚楚忠再去给她补两枪!”
再次来到刑场的姚楚忠,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气息奄奄的杨开慧,艰难地用双手抓着身下的黄土,忍受着强烈的痛苦。她匍匐过的地面,已经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尽管姚楚忠亲眼目睹了杨开慧经历的痛苦,但他还是狠下心来,朝杨开慧的身后又补了几枪。
这几颗子弹,让杨开慧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9岁,也把姚楚忠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姚楚忠清楚地交代了杨开慧的死因,但人们的心中依然有诸多疑惑:从1927年就带着孩子潜伏在村里的杨开慧,究竟是怎么被国民党发现的?
回乡避难三年,杨开慧为何被捕
1920年,与毛主席结婚后,杨开慧就一直过着革命者一样颠沛流离的生活。
1922年,毛主席手抄元稹的《菟丝》给杨开慧,杨开慧看到后深知毛主席的不易,便鼓励毛主席:不要太恋家,好好为革命做贡献。
对这位一心想要改变中国的革命伟人来说,不能常年陪伴家人,是毛主席一生的遗憾。
和毛主席一样,在这段婚姻中,杨开慧不仅是一名妻子,更是一名想要改变中国的革命者。
在生下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后,杨开慧还担任着湘区委员会的机要工作,负责联络地下党员,推动农运、工运。
因此杨开慧早就被敌人视作眼中钉、肉中刺。但敌人对杨开慧的大规模抓捕,还是在毛主席于1927年9月发动秋收起义后。
无法抓住毛主席的国民党,就对毛主席的家眷打起了主意。蒋介石给主政军阀的何健下令,让他竭力在湖南搜捕毛主席的亲属。
幸运的是,杨开慧早就意识到了即将到来的危险,所以她很快就带着孩子们躲到了乡下。
杨开慧躲到乡下近2年的时间里,何健都没有找到毛主席一家人的下落。
一方面,何健并不想完全遵循南京的命令。另一方面,这和当地群众对杨开慧的保护密不可分。
直到1930年7月,红军开始攻打长沙的时候,何健才“狗急跳墙”,用1000块银元悬赏杨开慧的人头。
当时的1块银元,相当于现在的600元人民币。何健对杨开慧的“悬赏”在当时是一笔不菲的数目。
利欲熏心之下,福临乡乡长范瑾熙向国民党密探余连珊举报了杨开慧的位置所在。
乔装打扮的余连珊,在确认过村里的人是杨开慧后,就让范瑾熙领着一队乡兵开路。
在抵达杨开慧的住宅后,一群人破门而入,带走了杨开慧和她的孩子,就连毛岸英和保姆也一并抓去,送往长沙司禁湾陆军监狱署。
在那里,杨开慧迎来了一场痛彻心扉的煎熬……
临刑前宁死不屈,壮烈牺牲让主席心痛
起初,国民党认为杨开慧不过“一介女流”,只要看到监狱里的烙铁、镣铐,就会立马服软,说出我党的秘密。
但是,他们显然低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毅力和信念。
当审讯官问杨开慧:“你有什么罪”?
杨开慧不动声色答道:“我无罪,有罪的是何健。”
在狱中痛斥国民党累累罪行的杨开慧,受到了严刑拷打。此时不忍心看女儿受罪的杨母,立即向当时的民主进步人士章士钊、蔡元培等人求情。
据传,得知杨开慧入狱后的蔡元培立即写信给何健,让他千万不可以杀杨开慧。
有了蔡元培的求情,何健下令停止对杨开慧用“大刑”,转而要求杨开慧只要写一份“和毛主席脱离关系”的说明,就立马放了她。
得知何健开出条件的杨开慧,冷笑道:“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见杨开慧“油盐不进”的何健,终究还是对杨开慧动了杀心。
1930年11月,何健一面给蔡元培发电报,骗他“杨开慧早已受刑”,一面又下令给监斩官晏国务,让他对杨开慧立即执行“死刑”。
1930年冬天,得知杨开慧死讯的毛主席潸然泪下,他写信给杨开慧的亲属,写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1957年,毛主席作《蝶恋花》一词,以“我失骄杨君失柳”缅怀杨开慧。
章士钊问毛主席,为何用形容傲骨的“骄”而不用形容女子的“娇”时,毛主席答道:“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
“元”在文言文中,一般指人的头颅,得知杨开慧死讯的毛主席,曾一度以为杨开慧是被敌人砍头才牺牲的。
直到40年后,毛主席才知晓杨开慧真正的死因——斯人已去,“骄杨”的身影却始终屹立不倒,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