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年轻人路遇强盗,主动把钱财拿出来,唯独不肯交一张白手帕,这时强盗夺过来一看,没想到他看后直接跪倒在地,瞬间痛哭流涕。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在这张白手帕上,密密麻麻的字上满是对妻子的爱和救国的满腔热忱,字字泣血,感人肺腑,连强盗看了都感动得泪流满面。
这就是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与妻书》,而这位年轻人就是林觉民的遗腹子林仲新。
著名建筑家林徽因曾说“林家满门忠烈”,确实,林家人对于祖国危亡付出甚多,第一个就是她的叔叔林觉民。
1911年4月25日,一群有志青年冲进广州总督衙门,高举火把将代表封建的总督衙门点燃,与清吏展开了殊死搏斗。
林觉民就是这些有志青年的一员,并且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却不幸被一颗子弹打中腰部而被俘。
和他一起被抓的还有71个同志,他们被关押在大牢中,遭受严刑拷打,但他们始终没有低下头颅,尤其是林觉民,滴水未进却一直在狱中大谈他们的革命理想。
当时的清军水师提督李准听着他“建立国家共和、消除暴政、人民安康”的理念,心中也出现一些动摇。
他向两广总督张鸣岐求情,希望能对这个有理想信念的青年网开一面,或许他能为朝廷所用。
可是两广总督张鸣岐却认为,林觉民推翻清政府的意志十分坚定,对于清政府来说是个不稳定因素,以绝后患更为稳妥。
于是在经受了十几天的残忍折磨后,5月3日,林觉民和71名有志青年被押送到广州天字码头,一声声枪响,一个个倒下,此时林觉民才24岁。
围观的群众看着他们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凋零,纷纷掩面哭泣,之后人们将他们的遗体葬在黄花岗,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他们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是他们的精神却被更多人传承下来,星星之火得以燎原,而林觉民在起义前一天写下的三封绝笔信更成了千古绝唱。
第一封是他写给叔父林孝颖的《禀父书》,林孝颖并不是他的亲生父亲,而是叔父,将他过继过来之后悉心教育。
但他不愿成为腐朽王朝的官员,反而渴求新思想,希望能推翻旧社会,建设共和国家。
他知道做这些势必会连累家里,并且在起义前一天就感觉到没有机会再回家见面,于是写下对连累家人的愧疚,恳求父亲原谅。
虽然只有短短的41个字,但青年对家人和国家的感情跃然纸上,读来令人感动怆然。
第二封是《致父老书》,他列举印度和埃及的消亡,希望能让同为古国的中国明白前车之鉴,呼吁父老忧虑亡国的惨痛,发愤图强,拯救处于水火之中的中国。
第三封则是他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写在一方白手帕上,足有1300多字,写进丈夫对妻子的感情,也写进了一个大丈夫的大义凛然。
林觉民和陈意映虽然是包办婚姻,但两人都家世相当,也都接受过教育,婚后感情甚笃,陈意映对他是无条件的支持。
林觉民创办女子学堂,陈意映就积极动员家族女眷去学习,支持林觉民的事业,在他去日本留学时安心在家照顾孩子。
除了那些怕她担忧的事情,林觉民的满腔热忱她都一一知晓,并且全力支持,有这样的妻子,林觉民才说出这样的话:“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得妻如此,夫复何求,洋洋洒洒一千多字,都是对妻子的留恋不舍,但比起自己的儿女私情,国家的存亡更令他不能独善其身。
这三份书信在林觉民逝世后成为遗书,被送到林家小院里,那时陈意映的肚子里正怀着林仲新。
看到这封信,陈意映就伤心过度昏了过去,一个月后出现早产迹象,生下了林仲新。
大儿子林伊新夭折,丈夫惨死,小儿子又早产,陈意映郁郁寡欢两年后,也跟着去了,林仲新就交给了林孝颖抚养长大。
虽然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照顾,但林仲新明白父母的爱,也深知父亲的大义,因此对于父亲的遗物视若珍宝。
好在强盗也被林觉民的大义感动,还亲自护送林仲新到达安全地带,1959年,林仲新将这封感人肺腑的书信捐给国家,让后人得以瞻仰。
参考信息:林丹.洒洒千言,荡气回肠——谈《与妻书》展现的林觉民的爱国主义精神[J].艺苑[纸上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