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医院发现著名作家三毛的遗体,官方认定为上吊自杀。」
这位曾给抑郁症读者写信说"死亡从来都不是解决痛苦的良方"的作家,却在1991年初选择了结束生命。
直到17年后,一封被严格封存的遗书揭开了真相:三毛早在两年前就通过通灵术看到了自己的死期。
01
1991年1月4日凌晨,台北某医院妇产科浴室内,一声刺耳的尖叫划破了黎明前的寂静。
一位清洁工瞪大了眼睛,呆呆地望着眼前的一幕:在那一米六高的点滴架上,赫然悬挂着一具女性遗体。那双微张的眼睛仿佛还在诉说着某种难言的秘密——这个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的灵魂,正是著名作家三毛。
医院的尸检报告给出了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结论:自杀。然而,围绕这起轰动全台的意外事件,处处都透着蹊跷。
「我的女儿脖子上没有任何勒痕,面容安详得像是睡着了一样。」三毛的母亲在一段真实录音中颤抖着说出这番话。
这份证词与典型的上吊自杀特征完全不符。一米六三的三毛,如何在一米六的点滴架上上吊?那条短得可怜的尼龙丝袜,又是否足以支撑这样的重量?
更令人费解的是,在三毛生前最后半年的私人信件中,她曾给一位轻生的读者写道:「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没有资格轻易放弃它。死亡从来都不是解决痛苦的良方,如果真是这样,这世界上就不会有活人了。」
一个热爱生命、富有智慧的作家,为何会选择如此离奇的方式结束生命?答案或许藏在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中——在去世前的两年里,三毛一直在深入研究通灵之术,而这段经历,直到她离世17年后才被允许公开。
02
时间回溯到荷西去世后的那段日子。
那是个阴雨连绵的午后,三毛在台北收到荷西意外身亡的消息。整整三天,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既不进食,也不说话。
「我答应过家人不会寻短见,可是没有你,我要如何继续活下去?」她对着荷西的遗像喃喃自语,眼泪模糊了视线。
就在三毛濒临崩溃的时候,一个奇异的经历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
那是一个格外寂静的深夜,她又一次在书桌前落泪。忽然间,台灯的光影开始剧烈摇曳,一阵冰冷的气流拂过她的后颈。桌上的纸张无风自动,她的手不受控制地抓起了笔。
「三毛,别哭。」
这歪歪扭扭的字迹赫然是荷西的笔迹!
就这样,三毛意外地打开了通往灵界的大门。每天深夜,她都会准时坐在书桌前,与"荷西"对话。渐渐地,这成了她生活中最重要的慰藉。
1988年深秋,这个不可思议的秘密被好友林青霞无意中发现。
「三毛,你在写什么?看你笑得这么开心。」林青霞在一家茶馆里问道。
「我在和荷西聊天。」三毛平静地回答,仿佛这再平常不过。
「什么?!」林青霞差点打翻了茶杯。
三毛轻轻推过笔记本:「你看,这是他刚写的。」
林青霞定睛一看,只见本子上两种笔迹交错:一个是三毛熟悉的字体,另一个却陌生而潦草,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冷意。
随着与"荷西"的联系越来越顺畅,三毛开始对通灵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她陆续尝试了各种通灵方式,甚至参与了一场匪夷所思的"碟仙"实验。
在那场"碟仙"实验中,三毛展现出了惊人的超自然能力。她用专业的天体物理术语描述了一个遥远的文明,这些深奥的专业词汇让在场的物理学教授都感到不可思议。
「这不可能是三毛能说出来的术语。」在场的科学家们窃窃私语。
然而,频繁的通灵活动也带来了一些不详的征兆。有时候,三毛会在深夜听到莫名的脚步声。她的房间常常莫名其妙地变得冰冷,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更可怕的是,她开始在笔记本上发现一些自己完全不记得写下的文字。
一个特别阴森的夜晚,当三毛例行与"荷西"对话时,情况突然变得不对劲。原本温柔的语气变得冰冷而充满恶意,最后甚至出现了一串诡异的阿拉伯文字——那是一个在古籍中记载的恶灵的名字。
03
就在三毛逐渐迷失在通灵世界的时候,一个机缘让她接触到了台湾流行的一种神秘仪式——"观落阴"。在42岁那年的一个月夜,她来到了传说中的元神宫。
那是一座古老的庙宇,檀香缭绕,烛影摇曳。主持仪式的道士看上去年过古稀,他的眼神深邃得令人不安。
「躺下吧,」道士指着一张古旧的木板,「记住,无论看到什么,都不要出声,否则会惊动阴间的存在。」
三毛躺在冰冷的木板上,周围点燃了七盏油灯。道士开始诵读晦涩的咒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气息。渐渐地,三毛感觉自己的意识开始模糊,仿佛灵魂出窍,飘向了一个未知的空间。
在那里,她看到了一本巨大的古书——生死簿。当她颤抖着翻开书页时,赫然看到了自己的名字:「陈懋治(三毛),终年四十八,卒于1991年1月4日。」
簿中不仅详细记录着她的生辰八字、家庭信息,更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未来预言:
「你一生将出版23本书,其中9本将在你离世后出版。」
「45岁时有再婚机缘,此缘注定无疾而终。若错过,将遭遇劫难。」
「你写的词将成为传世佳作,《橄榄树》将传唱四方。」
「你将在一位音乐家的指引下,窥见生死的真谛。」
当时的三毛对这些预言嗤之以鼻:「我才42岁,目前只出版了14本书,怎么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完成23本?至于再婚,荷西是我今生唯一的挚爱,我怎么可能再对别人动心?」
然而,命运的齿轮已经悄然转动。她所写的词曲《橄榄树》,经齐豫演唱后真的红遍大江南北。而在她45岁那年,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如生死簿预言般,让她遇见了那位改变她命运的音乐家。
04
王洛宾和他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像一阵清风,吹入了三毛的生命。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每当人们走过她的毡房,总要回头留恋地张望……」动人的歌词让三毛想起了自己在撒哈拉的岁月。
更让她惊讶的是,当她第一次站在王洛宾的门前时,这位白发苍苍的音乐家竟说出了一句令她心惊的话:「终于等到你了。」这句话,与生死簿上的预言一字不差。
两人开始了一段短暂而温暖的同居生活。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三毛会在厨房里研究新菜,等待王洛宾采风归来;而王洛宾则常常在院子里为三毛弹唱,那些动人的民谣总能勾起她对荷西的回忆。
「王老师,如果有人能预知自己的死期,那是幸运还是不幸?」一个深夜,三毛突然问道。
王洛宾放下手中的琴,神色凝重:「怎么突然问这个?」
「因为我好像看到了自己的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