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的房静远教授团队,因在胃肠癌及其癌前疾病早诊和防治方面的突出贡献,入选上海市人民政府推出的“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团队项目。

据悉,房静远团队率先证实了肠菌可用于结直肠癌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并提出了新的诊断策略和方法;他们创新性地提出叶酸、黄连素、他汀等传统经典好药可以为胃肠癌的预防提供新策略和手段。


房静远正在为病人做肠胃检查。仁济医院供图

胃癌是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的癌前疾病主要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此外,研究显示,上海大肠癌发病率以每年4.2%的速度持续上升,其早期诊断比例却不足10%。

“胃癌、大肠癌的发生发展除了遗传因素相关外,还特别受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组成的胃肠微生态调控影响。”房静远说。

胃癌的早期筛查一直是难题,而胃镜因技术、经济成本较高并不适合大规模筛查。针对这一问题,房静远团队在胃癌病人的粪便和癌组织里率先挖到了肠道菌群里的两个细菌浓度很高的“宝藏”:咽峡链球菌及星座链球菌,可能成为用于预警和筛查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无创生物标志物。

至于大肠癌何时会“敲门”的问题,房静远团队再次层层剥笋揭秘。他们经研究发现,低膳食纤维导致粪便低丁酸盐,提示进展性腺瘤发生的高风险,首次证明了我国人群中低膳食纤维是大肠肿瘤发生的高危因素。

团队牵头多中心研究后发现,早期大肠腺瘤阶段粪便中共生梭菌丰度即明显高于对照组。“我们认为,如联合应用癌胚抗原、粪便隐血试验、共生梭菌丰度早期预警大肠肿瘤效果更佳,这也是易于推广的方式。”房静远说。

房静远团队不喜欢用贵的药,而是更喜欢花时间研究“老药、便宜药”。叶酸、黄连素、他汀、甲硝唑……这些耳熟能详的药品一次次被房静院团队重新激活,焕发新生。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传统药物治疗胃肠癌前疾病和阻断癌进展的新观点,为胃肠癌的一级(病因)预防提供了新策略和手段。


图为房静远团队。仁济医院供图

“传统药物价廉、安全性好,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基层医院普及的可能,能让更多的老百姓用得上。”房静远是中国消化病学第一位工程院院士江绍基的学生,早年他就跟着导师一起尝试通过用叶酸和β胡萝卜素等“便宜好用的”物质进行实验,希望找到有效预防消化道肿瘤的方法。他年轻时就在前辈指导下证明了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前提下,叶酸有一定的治疗萎缩性胃炎而部分阻断其进展的作用,该成果被写入中国《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并在国内各基层医院应用,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团队在全国率先提出小檗碱(即黄连素)减少腺瘤摘除后再发而预防结直肠癌,该成果被编入《2021中国结直肠癌综合防治共识意见》中。

据悉,近年来,该团队在胃肠癌诊治和预防及其机制探讨方面,发表了《细胞》及其主要子刊、《自然》主要子刊、《柳叶刀》大子刊论文十多篇,其他具有学术影响的主流期刊论文超过百篇,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培养出多名国家级杰出青年科学家及上海市领军人才。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