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遭遇寒流。乘联会数据显示,1月全国乘用车零售量仅179.4万辆,同比下滑12.1%,环比降幅达31.9%,创历史同期低位。在此背景下,SUV细分市场表现尤为引人关注——榜单前30名车型中,新能源车型占比过半,自主品牌包揽前十中的八席,市场格局正加速向电动化、高端化方向重构。作为国内车市“一哥”的比亚迪遭遇“寒流”,1月份竟无车型进入SUV销量榜的前十位置。
紧凑型SUV:自主三强包揽前三,新能源渗透率超60%
作为SUV市场主力,紧凑型领域延续"自主三强"争霸格局。吉利星越L(参数丨图片)以29,434辆的成绩强势登顶,夺得1月SUV销量冠军,其搭载的雷神混动系统与高通骁龙8155芯片带来的智能化体验,成为吸引家庭用户的核心卖点。亚军特斯拉Model Y虽受春节假期交付周期影响,仍以25,694辆守住高端市场基本盘。长安CS75 PLUS则以23,493辆排名第三位,其第三代蓝鲸动力与L2+级智能驾驶配置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值得关注的是,前15名紧凑型SUV中,新能源车型占比达60%,其中吉利银河星舰7 EM-i、宋pro DM-i等插混车型销量均突破1.5万辆。这一现象印证了消费者对低使用成本、高智能化的强烈需求,传统燃油车如本田CR-V(16,076辆)已被挤出前十,日系品牌光环逐渐褪色。
中型及以上SUV:高端新能源崛起,理想问界领衔破局
中型与中大型SUV市场正成为新势力与传统车企争夺的战略高地。智界R7(23,044辆)与问界M9(22,459辆)分别位居总榜第四、第五,华为ADS 3.0高阶智驾与途灵底盘技术形成技术护城河,助力其在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理想汽车凭借L6(13,990辆)、理想L7(6,493辆)等产品矩阵,在中大型SUV领域持续收割家庭用户。传统豪强中,仅奥迪Q5L(13,348辆)、奔驰GLC(10,999辆)勉强维持体面,但同比下滑均超20%。
大型SUV市场则呈现"新旧势力对决"态势。问界M9与理想L9(4,312辆)合计销量达2.6万辆,已超越宝马X5(9,413辆)、奔驰GLS等传统豪车总和,智能化体验与纯电续航能力正改写百万级市场规则。
市场结构性变化:三组矛盾定义竞争新逻辑
1. 电动化进程加速与补能焦虑并存
榜单中新能源车型占比达58%,但充电基础设施区域不平衡导致三四线城市仍以插混为主。如银河星舰7 EM-i、宋PLUS DM-i等车型通过"可油可电"策略抢占过渡期市场红利。
2. 智能化军备竞赛与成本控制博弈
激光雷达、城市NOA已成20万元以上车型标配,但星越L、瑞虎8(19,949辆)等车型通过精准配置(如仅搭载高速领航功能)将智能SUV价格下探至15万元区间,倒逼合资品牌降价求生。
3. 品牌高端化与市场下沉双向挤压
问界、理想等新势力通过直营体系深耕一二线城市,而捷途旅行者(8,174辆)、哈弗猛龙(5,043辆)等硬派SUV则借渠道优势渗透县域市场,形成"两头热、中间冷"的哑铃型结构。
未来展望:技术迭代与政策红利重塑赛道
随着宁德时代麒麟5C电池、蔚来150kWh半固态电池量产装车,2025年主流纯电SUV续航将突破800km,补能效率提升或刺激30万元以上市场爆发。而《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技术规范》的修订,可能进一步扩大插混车型政策优势,为吉利、比亚迪等头部自主品牌创造新增长点。
可以预见,当市场结束春节周期性波动后,具备全域自研能力、供应链整合优势的车企将率先回暖。而那些仍依赖燃油车利润输血、智能化转型迟缓的品牌,或将在新一轮淘汰赛中黯然离场。SUV市场的分化,已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