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名家说岳阳

龚一

岳阳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是文人墨客心之所向。从历史背景来看,岳阳的古琴艺术源远流长,与当地的文人墨客、士大夫阶层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文人雅士们常常以琴会友,借琴抒情,使得古琴艺术在岳阳得以蓬勃发展。这种历史积淀为岳阳古琴赋予了独特的韵味和气质。

岳阳,作为湖湘文化的一部分,古琴琴曲题材丰富,正打造“琴曲之都”,此乃古琴文化弘扬与发展的幸事,也正当其时。学生胡胜一直钟情于古琴,他最新写下岳阳古琴文化探秘等系列文章,介绍岳阳打造“琴曲之都”的故事,很有新意。他与众多同道人士,一直在为古琴文化传播,带动更多的市民了解古琴文化,值得称赞与期许。

期许岳阳乃至全国的古琴艺术家和爱好者,能携手探索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之路,通过教学、演出、交流等多种方式,将古琴艺术传承给更多的人,并推动其不断创新和发展。

——作者系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国职业古琴演奏家,一级演奏员。



于琴音中,聆听历史的回响

黄帝二妃吕洞宾,与岳阳古琴有何渊源?

胡胜

古琴,中国古代文人的必修课,自古就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左琴右书”等记载;更是儒学六艺之一的礼乐传承。

洞庭湖畔的岳阳城,是历代诸多文人墨客必往的文化之地,因此成为古琴琴曲题材的圣地。

从黄帝制乐洞庭的传说,到“楚琴赵瑟齐竽秦筝”的谚语,楚地潇湘琴家、琴风、琴事、琴器众多。“巴陵”“岳州”“屈原”“潇湘”“洞庭湖”等题材,成为文人笔下的诗篇与乐章,成就了岳阳“琴曲之都”的美誉。

黄帝制乐洞庭湖

原为古云梦泽一部分的洞庭湖,一直活跃在历史的记载中。

传说黄帝平定天下之后,心怀苍生,欲以文明礼乐化育万民。为了进一步寻求治邦安民之道,他遍访四方大地,曾到过长江、洞庭湖一带巡察。

一日,黄帝于梦中得仙人启示,知晓君山有灵秀之气汇聚,可得制琴圣木,以成绝世雅乐。遂携能工巧匠,采伐桐木,精心雕琢。黄帝又命伶伦制定十二音律,这为古琴定音奠定了基础。《庄子》中有“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等记述。相传,咸池、九韶等古乐为黄帝始制。《吕氏春秋·古乐》有证:“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三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

而后,黄帝以自己的智慧与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参与到古琴的具体设计与制作之中。一张蕴含天地之道、阴阳之理的古琴,逐渐成型。

琴成之日,黄帝轻抚琴弦,其音清婉悠扬,似凤鸣于九霄,似能沟通天地神灵,传达世间万象。弹奏之时,仿若能听到远古先民在山川河流间的吟唱,能感受到黄帝治下的文明曙光。

黄帝不仅参与古琴的创制,还亲自创作琴曲《八极游》《华胥引》,《华胥引》就是古琴曲中的经典之作。据传,黄帝梦游华胥国,见该国自然和谐,人民无欲无求,生活安乐。黄帝醒来后,怡然自得,决心以此为治国目标,于是创作了《华胥引》以明其志。这首琴曲,不仅展示了黄帝的音乐才华,更体现了他的治国理念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唐代以后定型的古琴形制中,有“黄帝式”琴形。这种琴形,不仅是对黄帝时期古琴的一种传承和纪念,更是古琴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黄帝式古琴,以其独特的造型和音色,成为了古琴艺术中的瑰宝。

二妃思舜君山情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君山原名湘山,又名洞庭山,为道教第十一福地。

4000多年前,部落联盟首领尧,见舜德才兼备,便将首领位置“禅让”给舜,并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

后来舜帝巡视南方,娥皇、女英追寻至洞庭湖,船被大风阻于洞庭山。不久,二妃听到舜帝已病死于苍梧之野,于是南望攀竹痛哭,眼泪洒在竹上,遂成斑竹,又称之为“湘妃竹”。二妃忧郁成疾,自投湘水而死,葬于洞庭山之东。因二妃称为君妃、湘君,为了纪念二妃,便把洞庭山改为君山。《水经注》云:“洞庭湖中有君山……是山,湘君所游处,故曰君山。”在二妃墓附近有湘妃祠,湘妃即二妃。后人纪念二妃对舜帝的深情厚谊和忠贞不渝的爱情,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现在君山成为爱情祈福的圣地。

五代时期,后世古琴家梁意娘根据这个故事,写下《湘妃怨》这首古琴曲,《湘妃怨》又名《湘江怨》《二妃思舜》,原为琴歌。这首古琴曲最早见于1511年撰刊的《谢琳太古遗音》。书中记载:“鳏夫在下,尧妻以二女,长娥皇,少女英。舜既为天子,娶二女为妃。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二妃哭之,泪洒竹林,竹皆枯死。后人被之弦管,遂名《湘妃怨》。”

唐代白居易写下《听弹湘妃怨》:“玉轸朱弦瑟瑟徽,吴娃徵调奏湘妃;分明曲里愁云雨,似道萧萧郎不归。”唐代孟郊写下《琴曲歌辞·湘妃怨》:“南巡竟不返,帝子怨逾积;万里丧蛾眉,潇湘水空碧。冥冥荒山下,古庙收贞魄;乔木深青春,清光满瑶席。”

“二妃思舜”不仅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更是一个具有深刻文化意义的传说。它不仅体现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品德和崇高精神的追求。同时,这一传说还促进了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和创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三醉岳阳抱琴眠

三醉亭,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传说而得名。吕洞宾,八仙之一,是著名的诗酒神仙,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据《辞海》记载:“他的神话传说,大概最早起于北宋岳州一带。”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相传岳阳是吕仙经常光临的胜地。浩渺的洞庭,秀丽的君山,壮美的岳阳楼,这一切都使他为之倾倒、流连忘返。还说这位仙人曾在岳阳楼挥毫留笔,记录了他在岳阳潇洒豪迈的生涯:“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在《沁园春》一词中写到:“暮宿苍梧,朝游蓬岛,朗吟飞过洞庭边。岳阳楼酒醉,借玉山作枕,容我高眠……无难事,要功成八百,行满三千。”

诗中说他三过必醉,据说醉酒的地点就在岳阳楼。清乾隆年间,在岳阳楼右侧修建“望仙阁”,即“望吕仙”之意。1867年(同治六年)重建时,才改名“三醉亭”。1977年进行了重修,并加固了基础。亭为重檐歇山顶、方形殿宇式建筑。下层绘有吕洞宾醉卧像,二楼供有“诗酒神仙”吕洞宾的巨型座像,四周饰以富有传奇色彩的浮雕。

而《岳阳三醉》就是以该故事为题材谱成的古琴曲。《岳阳三醉》是《羽化登仙》的截本,传自明代的《古音正宗》琴谱,《春草堂琴谱》《琴学入门》《蓼怀堂琴谱》等都有传谱。历经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已形成了多种版本和演奏风格。各版本的曲谱之间互有出入,但都保留了乐曲的基本特点和意境。

《岳阳三醉》作为一首传统的古琴曲,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超脱现实的道家思想,也表达了人们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现实的超脱。同时,这首乐曲还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点和审美观念,即追求意境深远和情感真挚。

岳阳文宗,洞庭琴韵。岳阳古琴与岳阳数千年的文化携手并进,在传承的道路上,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

胡胜,1988年出生于岳阳。青年古琴演奏家、青年斫琴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巴陵古琴制作代表性传承人,巴陵琴社社长、岳阳琴会副会长、岳阳古琴协会副会长、种得琴院创始人、种得堂品牌创始人。编著有《琴学入门》《琴学初阶》《琴学正声》《巴陵琴谱》等。



来源:岳阳晚报全媒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