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忙时我们在地头挥锄头,到了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我们就能捧着笙管上戏台!”51岁的农民乐手闫海龙说。在北高洛村,像他这样“亦农亦艺”的传承人已有50位,他们让千年雅乐焕发新声,展现出非遗文化的蓬勃生机。
新春伊始,河北省涞水县义安镇北高洛村以“蛇舞新春贺华年”为主题,开展第七届高洛古乐艺术节,高洛古乐音乐会成员们身穿深红色演出服,奏响传承千年的古乐,鼓声铿锵,旋律悠远。
涞水县义安镇北高洛村高洛古乐艺术节演出现场。徐梓钰摄
高洛音乐会是流传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的一种传统音乐表演形式,古曲源自轩辕黄帝祭祀音乐和流传在冀中的民间乐。古乐世代口授言传,具有独特的古吹乐遗风,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从事音乐演奏的成员都是涞水县当地的农民,农闲时,农民艺术家放下锄头,奏响古乐,形成“耕乐相济”的传承生态。
高洛古乐音乐会全体成员正在演奏音乐会。徐梓钰摄
古乐要活下来,既要守住老调子,也得唱出新声音。为此,在涞水县北高洛村,形成了“一村两会”的新格局,高洛古乐音乐会的老艺人们坚持“只传古谱不改编”的规矩,而南乐会的年轻乐手们则在传统乐器上摸索新声,用笙管笛锣演绎流行曲目,在古乐传承的“活化石”中破土生长“新枝芽”。
古乐少年组正在进行传统乐器演奏。徐梓钰摄
“我们既要让千年雅乐不失本色,也要让年轻人觉得这是‘我们的音乐’。”非遗传承人闫喜忠说。自2018年起,涞水县启动“古乐振兴”计划,通过建立传承基地、编纂校本教材、推动“古乐进校园”等,如今,在高洛古乐青少年培训班里,已有156名“00后”学员,青少年乐班与老艺人同台,让《粉蝶大套》《翠太平》等古曲重焕生机。
涞水高洛古乐非遗传承人正在教授孩子传统乐器云锣演奏技能。徐梓钰摄
近年来,涞水县已连续七年将古乐保护与民生服务相结合,将内容丰富的非遗项目搬上舞台,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近距离展现非遗魅力,让千年古乐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异彩。通过非遗传承扶持、文化惠民演出等工程,建立乡村非遗传习所,培育青年传承人,活化传统艺术形式,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增强村民文化认同感,让文化活动更加贴近群众需求,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杨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