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过后,天气转暖,万物复苏,草木初萌,花枝孕蕾,大地像是被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色彩逐渐斑斓起来。
邓喜平 摄
此时的洱源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10万多亩梅林进入盛花期,漫山遍野的梅花竞相绽放,连绵数公里,宛若人间仙境。那一朵朵梅花或含苞待放,或热烈盛开,花瓣层层叠叠,娇艳欲滴。微风拂过梅花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让人陶醉其中。
杨灿华 摄
2月7日,云新闻客户端将携手全国30余家主流媒体,全省100余家州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共同开启《全国主流媒体聚合直播丨跨越山海的“梅”好之约!》大型直播活动。
本次直播将有哪些精彩内容,今天小编来剧透啦!
听一曲洱源唢呐,领略白族千年古乐风情
赵立林 摄
洱源白族唢呐是白族人民十分珍爱的民间吹奏乐器,广泛应用于白族地区的生产劳动、婚丧喜庆、戏剧舞台、民俗节庆和宗教礼仪等各种场合。201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赵勇 摄
洱源白族唢呐乐中多采用“借音”吹奏法,以左右腮帮交替进行的方式换气,以便吹奏者可以边走边吹,技艺高超的唢呐手不仅能做到走十几里路而唢呐声不断,而且全程气息充足,声透云霄、裂石流云。几百年的沉淀与氤氲,让唢呐乐彻底渗透进洱源人的骨血之中,贯穿他们的喜怒哀乐,响彻他们的百样人生。
尝一颗雕梅,品味时光雕琢的甜蜜
云新闻资料图
洱源县盛产梅子,被人们冠以“梅子之乡”的美称。这里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不仅有旖旎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美食中最为出名的便是开胃提神的雕梅。雕梅,是在青梅果上雕刻出一些生动形象的花纹,然后经过精心制作而成的白族传统名特食品,在洱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洱源,雕梅不仅代表了一个人的心灵手巧,也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
段苏航 摄
做好的雕梅色泽金黄油亮,层层叠叠地码在盘中,犹如一朵怒放的菊花,栩栩如生。闻之,清香四溢沁人心脾;食之,酸甜脆嫩生津解渴。古人曾作诗赞叹“小小青梅上指尖,巧手翻作玉菊兰;蜜糖浸渍味鲜美,疑似仙葩落人间。”
唱一段西山白族调,聆听乡间天籁之音
图源:洱源发布
洱源西山白族调是主要流行于大理州洱源县境内西罗坪山系西山乡一带的白族民歌,在邻近的云龙县团结、长新、宝丰等地也有流传。2022年12月,洱源西山白族调入选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源:洱源发布
洱源西山白族调是苍山洱海源头的一抹灵动文化音符,是白族先辈们留下的文化火种,穿越历史的烟尘,在西罗坪山系的村落间代代相传,以独有的韵律,用生活编织的诗篇,质朴且饱含深情地吟唱着田间劳作的辛勤、月光下的爱恋,以及对山川湖海的敬畏与感恩,诉说着这片土地永恒的故事,让听者仿若踏入了一幅诗意盎然的白族风情画。
跳一段白鹤舞,舞出洱源美好生活
图源:风花雪月号
洱源白鹤舞是一种双人表演的白族道具舞。洱源当地的白族把“耍白鹤”也叫作“耍仙鹤”。洱源白鹤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一只仙鹤和一个寿星配合表演,这种形式属比较常见;另一种是由一只仙鹤与一头狮子表演,称为“狮豪高”,意即“狮鹤舞”,这种形式仅在少数村庄中流传。这两种表演形式,都以白鹤的表演为主,寿星和狮子作为陪衬。
来源 云南日报—云新闻
责编 张永强
校对 康莞悦
审核 古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