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新代 编辑:冯晓晖



本篇首发于《九江日报·长江周刊》2025年2月9日,总第1017期,经作者授权转发。

仙人洞,是庐山一处著名的风景点,来庐山旅游的人,这是必去的一个地方。毛泽东主席的一首诗“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更是增添了仙人洞的魅力。

九江人对仙人洞是很熟悉的,但熟悉的并不是都很了解的。例如,它的历史,它的起源,它的变化,除了旅游的一些介绍,很少见论述的文章。现已知的是,不论是它的文物保护标示牌,还是口头流传,都说这仙人洞是八仙中的吕洞宾修炼的地方。事实是这样的吗?笔者感兴趣,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从宋元明清至民国,众多文学家的游记,九江和庐山的志乘,还有吕洞宾的诗词和文章,都未发现吕洞宾在此修炼的记载。在吕洞宾编的《吕祖全书》上查到,吕洞宾,名岩,号纯阳子,唐河(现隶属于河南南阳市)中蒲坂人。马祖道一禅师曾见到他说:“他日遇庐则居,遇钟则扣(注:扣拜)。”后遇到钟离权,拜钟离为师修炼得道。他曾两次来过庐山,但只有他到过简寂观、太平观和开元寺的记载,并写有一首简寂观道士侯用晦的诗。他的记载,大多带有传说性质,即使是他的诗词文章,后人评价也有很多是他人所托。



《吕祖全书宗正》载吕洞宾全传

历代到过现仙人洞,原称佛手岩这地方的文学家们对此有何描述?现将查到仙人洞资料摘要如下:

988年(端拱元年)《宋高僧传》载南唐释行因“见庐山北有岩,遥望如垂手焉。下则深邃,可三五丈许。”“岩如五指,中指上有松一株。”

1068—1077年(熙宁年)陈舜俞《庐山记》:“由掷笔峰一里至佛手岩,以石为屋,可容百众。旁有流泉,因石为梁。岩上巨石偃若指掌,故名佛手。南唐元宗时,有僧行因,住此岩三十年。制《笔岩别论》十卷,诏命不赴。”

960—1125年(北宋)《五灯会元》:“明州(注:宁波)仗锡山修巳禅师与浮山远公游,尝卓庵庐山佛手岩。”

1117年(政和七年)王庭珪《游庐山记》:“至佛手岩,岩下清凉莹彻,可丈余,水溅溅鸣其中。”

1167年(干道三年)周必大《庐山后录》:“至佛手岩,雪花满树,庵门尚闭……岩石空洞。洞可容百人,下有泉水。道彻云:岩上立峰如指,故号佛手,近为野火焚裂矣。”

1179年(淳熙六年)朱熹《山北纪行》:“石山嵌空,中有井泉。”“佛手岩僧,缘崖架阁以居。”

1315年(延佑二年)李泂《庐山游记》:“入佛手岩,广不能数楹,下蹙无地,旷览悠邈,视天池雄丽过之。”

1561年(嘉靖四十年)桑乔《庐山纪事》:“一滴泉在岩内,有石黑质而白纹。其端有泉,时时滴而不竭。其下有小池,水寒冽而不涸。”

1573—1619年(万历年间)曹学佺《游匡庐记》:“有岩如佛手,为伸出以度人状。人坐其中,泉声石气相逼而寒。”

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徐霞客《游庐山日记》:“北折而东,曰佛手岩……佛手岩穹然轩峙,深可五六丈。岩端石歧横出,故称佛手岩。”

1660年(顺治十七年)黄宗羲《匡庐游录》:“稍前至佛手岩,今台在岩侧。而洞视空阔,舍此台亦无可当者。佛手岩颇类雁荡之维摩室,而深则逊之。”“南唐时,行因独栖禅观于其中。因死,树亦枯瘁。”

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查慎行《庐山游记》:“佛手岩在碑亭东北,对面有蟾蜍石,可望不可到。沿崖至访仙亭,数百步间,石状皆踸踔凌厉。不独佛手岩,觉佛手尤奇幻耳。中可坐数十人,有泉,久旱则枯。”

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潘耒《游庐山记》:“又西得佛手岩,岩空洞如夏屋,佛龛僧床罗布其下。崖端奇石侧出纤锐不齐。其指垂溜成泉,涓涓滴滴,如雨不断。”

1719年(嘉庆三年)全德《浔阳诗词全稿·佛手岩》:“内供观世音,座后泉一滴。”

1824年(道光四年)蔡瀛《庐山小志》:“佛手庵,在泉南,一石岩,憇庵僧行因居。僧行因南唐王三召不起,众问如何是对,现色身师竖一指,化后塔于岩之阴。”

民国

1914年(民国三年)黄炎培《庐山》:“佛手岩,在御碑亭东北,一曰仙人洞。高可二丈,深广各四五丈。最深处有泉一泓,绝清澈,终年不涸。”

1927年(民国十六年)罗理松:“仙人洞”题额落款“吴浸阳书,龙门道人罗理松同徒建立。”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蒋志澄《庐山新导游》:“洞祀吕祖,俗所谓仙人洞是也。”

1940—1944年(日据时期)发行有仙人洞照片的军邮明信片。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哀灵子《庐山卧游集》:“一洞中开,高深可三数丈,是曰仙人洞。内为纯阳殿,殿后为一滴泉,泉水下滴,终年不涸。”

历史上这些年对仙人洞的记载反映了什么呢?虽然多数是洞的大小、一滴泉的描述和佛手岩的描述,但综合起来,可以看到,仙人洞其前名佛手岩,最早的记载是在宋代的《高僧传》,该书载在此修行的是南唐的行因和尚。



行因,雁门人。来江南见庐山有岩,远望似垂手,下有洞三五丈深,将此作为他修行的场所。晚上有一鹿陪他宿在石洞之侧,另有一锦囊鸟也宿在石壁下。南唐中主元宗知道他的名声,下了三道谕旨要召他入朝,但他三次都拒绝了。最后一次坚请他到栖贤寺去主持,他勉强去了,不到一个月,在下雪天还是不告而辞返回了佛手岩。陈舜俞说他在此修行了三十年,此说虽没有其他的佐证,但他在此修炼多年大概是准确的。

行因在佛手岩修炼除了得到了撰《庐山记》的陈舜俞认可,还得到了清国学大师黄宗羲以及撰《庐山小志》蔡瀛的认可和转述。宋《高僧传》作者是僧赞宁,他在太平兴国七年(982)奉宋太宗旨意修撰此书,花费6年时光撰成这本三十卷的书,受到了宋太宗绢三千匹的奖励。此书距南唐僧行因不过40年左右,时间不长,应该是可信的。赞宁在《高僧传》上使用的标题是《周庐山佛手岩行因传》,为什么用“周”,而不用“南唐”呢?因为宋太祖是由后周继承建立宋朝的,赞宁将周视为正统,而在传中将南唐称为“伪唐”。



仙人洞是在什么时候由佛教掌控变为道教掌控的?也即是由佛手岩名称变为仙人洞的?由上述历代名家对此描述可以看到,宋干道周必大时,是“庵门尚闭”;朱熹淳熙时,是“佛手岩僧”;北宋某期间,是由临济宗的修巳禅师在此修行;直到清康熙潘耒时,是“佛龛僧床”;嘉庆全德时,是“内供观世音”。一直都是由佛教掌控。

这种状况延续到清末民初,大教育家黄炎培民国三年(1914)来九江考察教育,并游庐山。他带了一位摄影师,拍了不少庐山的照片。后他用这些照片出版了一本珂罗版的《庐山》影集,在影集的说明中,他说:“佛手岩,在御碑亭东北,一曰仙人洞。”这个时期,出现了佛手岩和仙人洞并称,而之后,则大都是称仙人洞了。他拍的是较早的仙人洞真实影像纪录,洞照左有现在所没有的一栋房子,洞门口用木棍板子围了道简单的围栏,其作用是在内居住修行者的防护,还是不让游览者随便闯入?不得而知。用现在的眼光看,当时的仙人洞是很简陋的。



黄炎培拍摄的仙人洞 1914年

黄炎培后的民国十六年(1927),则有号龙门道人的罗理松在仙人洞修持多年了。罗理松,铜鼓县人,辛亥革命后信道,来庐山仙人洞,现仙人洞有一些设施石刻是其所为。如洞内一滴泉的石栏上,“甘露”“琼浆”有其募化的石刻题款;大家都很熟悉的仙人洞圆门其上的门额“仙人洞”,落款是“吴浸阳书,龙门道人罗理松同徒建立”。



罗理松道长建仙人洞圆门题字落款 1914 年

这位书仙人洞的吴浸阳,字观月,号纯白,人称纯白道人,江西南昌人,是民国著名的琴人。1928年,参与发起组织“行余文社”社团活动,和上海名流如《申报》总经理史量才、京剧大师梅兰芳、政坛人物许世英等都有往来。黄炎培在日记中曾载:“夜,孟繁邀泛秦淮,听吴浸阳琴。”吴浸阳还精于书法。罗理松在庐山仙人洞修建洞宇,他除题写了门额外,还题写了两边的对联:“仙踪渺黄鹤 人事忆白莲”,这些一直保存至现在。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蒋志澄编的《庐山新导游》上载:“洞祀吕祖,俗所谓仙人洞是也。”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期,日本人占据庐山后,发行了一份有仙人洞照片的军邮明信片。照片显得颇为荒凉,反映的是那个特殊时期仙人洞的状况。



日据时期发行的仙人洞照军邮明信片

笔者在1963年学生时代,也曾和同学们首次上庐山观光,在仙人洞画了一幅写生画。那时的仙人洞状况,和现在相比(图8),没有佛龛前立的吕洞宾立像,没有铸钟,没有洞前的石狮,只有前面两组石桌石凳,显得很简单。



1963 年的仙人洞写生

综上所述,庐山仙人洞,据现有资料,其最早开发是南唐的行因和尚,而非唐朝的吕洞宾。吕洞宾在此修炼只是传说,并无史料支撑。其名称由佛手岩改仙人洞,也是由佛教转道教,是在清末民初形成。仙人洞开发至今近一千一百年,佛教掌控了约九百余年,而道教掌控了约一百余年。其中虽或有间断,但大致的状况应是如此。在自然灾害中,仙人洞也在宋周必大游历之前不久,遇到过山火,火很大,连洞上形似佛手的岩石都烧裂了。



现代的仙人洞

仙人洞辗转至今,迎来了它发展的光辉前景。虽仍供奉的是传说中的吕洞宾,但也无可厚非,总不能把它换成大家都不熟悉的行因和尚吧。



作者像

【作者简介】

陈新代,江西九江人,工商银行退休干部,政协浔阳区文史研究员。

【读后记】

陈老师的文章大多比较短,这篇3000多字的文章很难得了,将仙人洞的前世今生梳理得很清楚。很多历史悠久的寺院、道观,也和仙人洞一样,千年来佛道两家轮番住,故事、传说混着来。比如九江的能仁寺,也曾经是道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