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碑刻传拓技艺,是中国创造的文献复制技术。李仁清在此基础上探索出高浮雕传拓技艺,犹如“3D打印”的创新;他还致力于让传拓走出博物馆,飞入百姓生活,留住历史的记忆。


春节期间,小朋友在博物馆体验传拓技艺

匠心传承,从校园开始

2月8日,忙碌了一整个春节假期的李仁清又起了个大早,八点多便来到了郑州仁清金石传拓艺术博物馆,马不停蹄地为接下来高浮雕传拓技艺进校园的活动做起了筹备工作。

李仁清表示,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场合,来准备刻板,方便大家体验。

李仁清:我们去高校就会带一些内容比较丰富的刻板,这样大学生会理解得更深刻一点,如果要去小学,那就带一些简单的图案,让小学生从基础去了解。


李仁清传拓古代石像

从“摄影术”到“3D打印”

传拓技艺的千年传承与创新

传承千年之久的碑刻传拓技艺,是印刷术发明之前中国创造的文献复制技术。如果说普通拓印是古代的“摄影术”,高浮雕传拓技艺则可以形容为“3D打印”。20世纪80年代末,受到正投影测绘方法的启发,李仁清开始探索在高浮雕石刻上进行立体拓印。

李仁清:刚开始,我们是先尝试着把外轮廓给拓下来,回去之后,再根据照片,把佛像给画上去,后来他们说,能不能把佛像的裙摆也给拓下来,我们就试着拓裙摆,裙摆凹凸不平,纸张都拓烂了,回去我们就用糨糊把它糊平整,结果糊出来之后非常的平整,就这样,慢慢一步步地拓了佛像。


李仁清采用高浮雕传拓技艺拓印佛像

让文物“活”在纸上

高浮雕拓印将不可移动文物按1:1的比例记录、保存下来,甚至可以将石刻上的裂隙、自然侵蚀等病害记录下来,为观察和保护文物提供准确信息。2014年,高浮雕传拓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多年来,李仁清对河南省中小型石窟造像、北宋皇陵圆雕等珍贵文物进行传拓建档、解析,还原了一大批珍贵的艺术珍品。


李仁清的传拓作品

从黑白到多彩的“文物复活术”

这些高浮雕拓印是按照1:1的比例从实物上拓下来的,只能作为展品供大家欣赏,而且大多为黑白色或单一色调。如何让高浮雕拓印作品能够像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一样充满丰富的色彩?李仁清带领团队从朱拓开始尝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参考文物所在时代背景,反复研究,调制出还原度较高的国画矿物色彩,2023年,一系列色彩斑斓的拓片文创产品惊艳亮相,让古老文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李仁清:把拓片高清扫描,扫描后的图片再填上色,然后用现代科技微喷出文创产品,这样的话就把中国的金石传拓文化以另一种方式普及到千家万户,我们每一个图案都会附带一张卡片,把它的名称、时代、地点和雕刻寓意写得清清楚楚。


李仁清研发的浮雕彩拓刻板拓印的作品

传拓技艺“活”起来!

文创产品走进百姓生活

目前,李仁清团队已开发出近500种文创产品,打造了100多种浮雕彩拓刻板,从灵动飘逸的飞天到寓意吉祥的鱼跃龙门、朱雀玄武。吉祥喜庆的浮雕彩拓在春节格外受到市民的欢迎。

今年春节假期,郑州博物馆(新馆)和商都遗址博物院都专门设立了传拓技艺的展示体验区,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每天近两百人亲手体验这项古老技艺,让传统文化在互动中焕发新生!

游客:在以往的印象中,拓片黑白色的比较多,这次看了发现很多彩色金色的拓片,还了解到各个朝代的背景。我们在书本上看到的东西通过亲身体验传拓,更会加深对历史的记忆。


李仁清向学员传授浮雕传拓技艺

传拓技艺“飞入寻常百姓家”

受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邀请,李仁清多次为“全国传拓技术高级班”授课,也受邀到各地开办培训班,他还把摸索很多年的技艺悉心整理,在网上公布传拓流程,供大家学习参考。此外,李仁清还把彩拓作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制作成文创产品,并变身为客厅挂件、摆件,以及口罩、手提袋等,让传拓技艺走出博物馆,走进寻常百姓家。

李仁清:我准备5到10年以内,再刻一千个刻板,将我们博物馆作为金石传拓的基地,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拓技艺,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央视新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