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2月8日,一位老人来到西峡县婚姻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 “婚调委”),希望能解决孙子抚养费的问题。老人的儿子在与儿媳离婚后,对孩子的抚养问题处理不当,致使老人独自承担起抚养孙子的重任多年。如今,老人年事已高,无力继续承担相关费用,遂向婚调委寻求帮助。

婚调委介入后,积极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在调解过程中发现,老人的儿子拒绝支付抚养费,还试图强行将年满 15 岁的孩子带走。然而,孩子明确表示不愿跟随父亲生活。孩子的抗拒使得调解陷入僵局,最终以失败告终。面对这种情况,婚调委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为老人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建议老人通过向法院起诉的方式维护自己和孩子的权益。

从法律角度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在这起事件中,老人的儿子作为孩子的生父,在孩子母亲可能无法履行抚养义务的情况下,理应承担起抚养责任。而老人在没有法定抚养义务的前提下,长期抚养孙子,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这种行为符合无因管理的法律构成要件。老人有权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一条 “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的人,有权请求受益人偿还由此支出的必要费用”,向儿子追讨代为抚养期间的费用。

从伦理道德层面来看,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不仅是法律责任,更是一种道德义务。孩子成长过程中,亲情的陪伴和关爱至关重要。老人儿子试图强行带走孩子,却不顾孩子的意愿,这不仅违背了孩子的内心诉求,也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同时,老人在自己本应安享晚年的年纪,为了孙子的成长无私付出,儿子却拒绝承担责任,这种行为也违背了基本的孝道和家庭伦理。

从社会层面来说,此类事件反映出当前社会在家庭责任教育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方面仍存在不足。一方面,部分父母缺乏对抚养责任的正确认识,将抚养孩子视为一种负担,而非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在处理家庭纠纷时,如何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尤其是保障未成年人的意愿和权益,是社会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婚调委在此次事件中,积极履行职责,努力调解纠纷,但由于涉及到复杂的家庭关系和个人意愿问题,最终未能成功。这也提醒我们,在解决家庭纠纷时,除了依靠调解等非诉讼方式,还需要完善法律保障体系,确保未成年人的权益得到切实保护,同时也为老年人在代养孙辈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提供法律支持。

目前,老人已根据婚调委的建议,准备向法院提起诉讼。这起事件的最终走向,不仅关乎老人和孩子的切身利益,也将为社会处理类似家庭纠纷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引发公众对于家庭责任、未成年人权益和社会伦理道德的深入思考。

编辑:李海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