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双眼,识破骗局

同学们

你们是不是经常在网上冲浪

和朋友们聊天、玩游戏、刷视频?

网络世界丰富多彩

但也暗藏危机!


近年来,针对青少年的网络诈骗层出不穷,由于青少年防范意识薄弱、分辨能力欠缺、猎奇心理强等原因,成为了诈骗分子的重点目标,利用青少年的单纯和好奇心,设下重重陷阱,稍不留神就可能上当受骗!

为了帮助青少年提高警惕,远离诈骗,小泰特别准备了这份青少年防诈骗指南,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远离诈骗陷阱。


冒充公检法类诈骗

诈骗手段

诈骗分子事前通过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平台观察发布相关作品是未成年人,通过私聊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并拉受害人进入微信群、QQ群等通联软件,以受害人涉嫌违法犯罪,要求受害人配合工作。对受害人进行威逼、恐吓,要求受害人配和调查并严格保密,同时向受害人展示虚假的通缉令、逮捕令等法律文书以增加可信度。并询问未成年人身边是否有家长,且拿到家长手机后确保手机内有钱款后,让孩子进行操作。骗子让孩子使用一部手机开启视频通话,然后用开启视频的手机全程操控孩子使用家长手机将钱款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或使用屏幕共享远程操控受害人将钱款转走。

具体案例

案例一:小李玩手机时,有陌生人通过抖音评论将其拉入一个QQ群。群内有骗子冒充民警,称其涉嫌诈骗为由,要求配合调查,通过语音通话诱导小李使用自己手机开启屏幕共享并偷拿家长手机按照对方要求,提供家长支付宝和微信的验证码和密码,被对方转走了6万余元。

案例二:小梁在家刷小红书,突然被拉进一个群,群里一名自称“警察”的人称群内有人涉嫌泄露公民信息,群内人员必须配合调查。涉世未深的小梁被这种情形吓坏了,出于害怕,不得不配合了该名“警察”的进行“调查”。骗子通过QQ联系了小梁并让他找个安静的地方配合“调查”。为了洗清嫌疑,小梁对“警察”言听计从,将家长的支付账号密码和验证码都提供给了对方,损失3万余元。

宣传提示

  1. 公检法机关办案应当面向涉案人出示证件或相关法律文书,不会通过QQ、电话、传真等形式办案,不会在电话中通报当事人涉及的罪名,不存在“安全账户”,不会让公民提现转账汇款。

  2. 公安机关异地办案必须要通报属地公安机关配合,外地公安机关不会通过电话直接开展案件调查。

  3. 公安机关不会发送任何网页链接要求涉案人员进行个人信息或资产认证,更不会通过网络发送逮捕令、通缉令等法律文书。


电子游戏复杂多样

网上交友便利多

警惕伸向未成年人的电信诈骗黑手

需要做到

“四不轻信”

1

不轻信任何宣传收费破解防沉迷系统的消息,不与陌生人私下交易,不随意进行转账充值等操作。

2

不轻信“免费领取”“大额返利”等说辞,尤其是当对方提到转账时需提高警惕,及时告知父母以防受骗。

3

不轻信网络上所谓“无门槛”“高收益”的兼职广告,要求先付款后入职皆是骗局。

4

不轻信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轻易添加陌生人为好友,被拉入陌生群时应立即退群。

“两个保护”

1

家长要看管好个人手机和支付账户,设置好开机和打开软件的密码,防止孩子使用自己手机转账付款。

2

家长和学校要加强教育和监护,提高未成年人反诈意识。引导孩子适度上网,加强对孩子反网络诈骗知识的灌输,提高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和甄别能力。

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涉及金钱往来时,一定要多加甄别,多问问长辈,以免上当。同时,家长们平时也要对子女加强教育,引导子女合理使用手机,提高青少年自我防范意识,以应对复杂的网络风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