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2月8日电(记者吴刚)春节假期刚过,河南省邓州市陶营镇王良村的工厂车间里已是一派繁忙景象。62岁的村民胡选霞手指翻飞,一根红绳在她掌心穿梭,不到3分钟便编出一枚精巧的中国结。这样的手工结,她每天能完成200多个,月收入超3500元,“比俺种几亩地挣得多哩!”
这一幕,正是邓州破解乡村振兴难题的缩影。近年来,邓州锚定“1+N”产业体系,将中国结、雨伞、黄酒、纺织等“小产业”编织成富民强县的“大网络”,探索出一条传统制造业与农业大县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全镇3000多人靠中国结吃上了‘手艺饭’。”陶营镇党委书记张凯说,镇里已构建“企业+工坊+农户”三级体系:企业负责设计、质检和物流;8个工坊完成复杂工序;72个农户作坊承接基础编织工作。仅一家龙头企业就带动217户926人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1800元以上。
2024年,邓州的中国结发件量达80万件,占全国市场的15%以上。“现在传统文化越来越热,物美价廉的‘吉祥符号’越来越受欢迎。”邓州市焕姿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葛吉昌介绍,6年时间,企业已由小作坊成长为年销售额5000多万元的大公司,还衍生出文化创意、电商直播等多条分支产业链,产品供不应求。
在河南省邓州市陶营镇王良村,村民正在整理编织完成的中国结。新华社发
近年来,面对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浪潮,邓州展现出独特的承接智慧:利用闲置“村小”、粮库改建标准化车间,企业落地成本降低40%;实施“工匠回乡”计划,对带技术返乡者给予最高50万元创业补贴;配套建设化纤原料基地,实现“城里纺丝、乡下编结”的闭环生产。
根据各镇资源禀赋,邓州市目前已培育出中国结、服装、黄酒、雨伞等14个特色产业体系,这种“传统手艺+现代要素”的组合拳,让2024年邓州市县域产业年总产值达350亿元,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20万余人,从业人员年均收入超过3万元。
如今的邓州:在化纤纺织领域,通过精准招商和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了20余家企业落地投产,形成了从纺丝到织布的全产业链,成为河南一流的化纤纺织产业基地;刘集镇的黄酒产业借力“1+N”体系孵化出各类黄酒企业67家、黄酒作坊800多家,年产值近1.2亿元;腰店镇通过引进雨伞制造企业,实现从“代工贴牌”到“自主出海”的跨越,年产雨伞2000万把、伞架4000万支,年产值近5亿元。
“一根红绳系住乡愁,万枚中国结编织未来”,正如葛吉昌所说,邓州正用最朴素的产业之道,编织一幅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