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的热播,再次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惨烈淞沪战场,四行仓库保卫战是淞沪会战最后的一场战斗,也是这场惨烈会战最哀痛的谢幕曲。客观来讲,四行仓库保卫战是一场打给世人看的战斗,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但不能否认,它向世界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抗战到底的决心,在世界上引起很大震动,也极大调动了全国的抗战热情。



如果再把眼光放大一些,四行仓库保卫战仅仅是整个淞沪会战的一小部分,作为中、日之间爆发的第一场,也是规模最大、最惨烈的大型会战,四行仓库保卫战的规模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中日双方在这场会战中都把自己军队的精华投入战场。至于中国为何最终失败,我们都知道是中日实力悬殊,但在国内国外的军迷圈里,这场会战中国、日本军队的战略战术得失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歇过,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看日本方面(日本防卫研究所)对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战略战术的一些看法。



从战术角度看,中国军队失利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过分依赖堑壕

战前,国民政府聘请了以赛克特将军为首的德国顾问团,参照顾问团的意见,中国军队构筑了三道防线,被称为“赛克特防线”,中国精锐部队尽出,死守着三道防线。但三道防线的纵深太浅了,仅仅防线的前沿阵地就集中了25个师,33万人,防线上还集中了40万人。在如此狭窄的地区集中了这么多部队,给日军大中口径的火炮、舰炮提供了发挥火力的机会,100毫米和150毫米的火炮,给中国军队造成严重杀伤。



第二,部队编成落后,空额严重

中国当时基本的建制单位为师,这本无不妥,但其实这一建制往往是徒有其名,中国的“师”仅仅下辖若干步兵团,严重缺乏侦察、通信、工兵、、后勤、野战医院等技术兵种。不仅如此,部队空额严重,虽然号称是师,但人数不过万。因此,战时常常临时征募包括女性在内的青年学生作为民兵、卫生兵助阵,其战斗力可想而知。而反观日军师团,则是以4个步兵联队为基干,配属的技术兵种十分完善,可以独立遂行执行各种作战任务,战时编制可以达到2.5万人以上



第三,官兵素质差

许多中国士兵根本没有见过飞机、坦克,在战场上见到后往往惊慌失措。士兵训练程度很差,在作战中既不善于隐蔽自己,也不懂得如何疏散和伪装。中国军队每次在发起突击前总要吹冲锋号,如果对手是失去战斗意志的溃军,倒也不无不可。但在淞沪战场上面对的是火力强悍,严阵以待的日军,吹冲锋号无异于告诉对手“我要冲锋了”!因此,中国军队发动的营、团级冲锋在日军密集火力下,尸横遍野,损失惨重。(我就纳闷了,日本怎么不反思一下自己在太平洋战场的“板载冲锋”)



第四,防敌渗透不利

战斗中,日军的战术相当灵活,常常组织大约10人左右,配备轻机枪、掷弹筒的小分队,趁着夜色或在炮火的支援下,向中国军队的防御薄弱地带进行渗透,士兵仅携带轻武器、弹药和必须的药品急救包,所以,行动十分快速灵活。而且,日军炮兵能够精确的测定方位,使弹幕不断向前延伸,掩护小分队的前进,等到炮火停止后,小分队也已经隐蔽就位,这种战术往往能达成出其不意的效果,而中国军队却一直束手无策。



淞沪会战初期,中国军队一度占有优势,因此也不是没有获胜的机会,然而中国统帅部却错失多次良机。

第一,忽视了对崇明岛,长江口的控制

如果开战之初,中国军队能够占据崇明岛,控制长江口,同时用水雷封锁江面,那么日军将被迫在猛烈的火力下完成登陆,形势发展也就难以预料了。

第二,“添油战术”,一线不打光,二线不来

中国统帅部采用的是“添油战术”,打光了一个师,再调一个师过来,这样就使得前线守军战力不足,只能发动局部反击,却没有战略性的进攻。而且一味命令前线部队战斗到最后一刻,这在鼓舞士气方面无可厚非,但在战术上,精锐主力死守战线是大忌。而且一个阵地上的守军很少进行兵力调整或换防,很快就被日军摸清了底细。



第三,忽视了对侧翼的防守

当双方筋疲力尽相持不下时,日军突然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侧击中国军队右翼,由于该地区防备力量十分薄弱,日军如入无人之境,遭到前后夹击的中国军队被迫全线撤退。实际上,中国军队曾在此地部署防御力量,只是因上海战事吃紧,防守此地的守军逐渐被抽调一空。

日本的这些观点和看法,虽然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基本都是无奈之举。它忽视了当年中日两国巨大的军事实力差距,完全是站在上帝视角的事后诸葛亮!我们难道不知道在狭窄的阵地上聚集大量部队会被日方重炮严重杀伤吗?当然知道,但在当时装备严重落后的情况下,只能拿人命去弥补装备上的差距!我们难道不想把士兵训练得更好一些吗?当然不是,可是当年实在是穷,很多部队平时的射击训练只能练习射击动作!当日本在后来的太平洋战场上遭遇美军的时候,这些他们眼中的“战术失误”,不也照样出现了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