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colm Rosholt,中文名为饶世和,1907年9月8日出生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罗肖尔特。1931年来到中国北京,在当时的燕京大学进行研究工作。1932年,凭借他的一些新闻经验,他到上海,在美国人开办的一家名为《China Press》的报纸,担任特约撰稿人。在上海期间,他报道了发生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和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会战。
1940年末他返回美国。1943年起他再次来到中国,担任情报官兼联络官,1944年10月他来到昆明,为美国空军第 14 航空队(“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将军工作。抗战结束后离开。
饶世和于1948 年 7 月 4 日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纳尔逊的活动上发表演讲。
1949年春,他又一次来到中国,加入陈纳德在中国组建的民营航空公司,负责公共关系工作,直到1952年返回美国。
饶世和在华期间,形成了大量的历史照片,用镜头记录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尤其是抗战前后上海的历史。
现今保存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图书馆的饶世和(Rosholt, Malcolm Collection)专题照片多达1086张,分为“Ro-n” 和“ Ro-s”两个专辑。在1086张照片中,有800多张形成于1937年的上海,真实记录了1937年8月到11月间,发生在上海的“淞沪战役”,是研究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不可多得的影像资料。
饶世和曾讲:“我报道了前线、新闻发布会,用莱卡拍摄了一堆照片。一些用于《China Press》,一些被卖给美联社和《纽约时报》”。
1979年,他担任美国第14航空协会主办杂志的图片编辑。2005年2月21日去世,享年98岁。
今天继续分享他在上海拍摄的1937年淞沪抗战期间的照片。
第一辑:
等待撤离上海的外国人。
1937年7、8月间,上海滩战云密布。日本内阁此时仍在战与和之间举棋不定,其海军却正在进行着紧锣密鼓的战争准备。8月13日,日本内阁决定开战,淞沪会战打响。在战争阴云笼罩之下,上海的很多洋人,都开始撤离了。
在上海圣依纳爵主教座堂门口休息的流动理发师。圣依纳爵主教座堂,St. Ignatius Cathedral,即徐家汇大教堂的正式名称。
飘扬着三色旗的徐家汇大教堂。
徐家汇大教堂。
法国士兵,一人手中抱着一只小狗。
Tembien1号轮船,归中意航运有限公司所有。这是一种特别安排,这艘船的真正所有者是宁兴轮船公司,1937 年从宁兴号改名,目的是避免被日本扣押。这艘船建于 1913 年,总吨位 3439 吨。1941 年,它被日本俘获,并在战争期间沉没于长江之中。
美国海军上将Harry Ervin Yarnell在上海海关码头。美国海军奥古斯塔号重巡洋舰(CA 31)在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一直停在黄浦江上袖手旁观。
上海沐恩堂塔楼上还晾晒着衣物。
这位是Robert Jacquinot de Besange(1878-1946),中文名饶家驹,法国耶稣会神父。1913 年被教会派遣到上海传教,先后任上海虹口圣心堂牧师、公共租界万国商团随军牧师、上海震旦大学教授等职。在震旦大学任教期间,一次在实验室研制鞭炮时不慎引起爆炸,半个右臂被炸掉,从此被称为 “独臂神父”。
1937 年 “八一三” 事变后,饶家驹认为战争将长期进行,非常需要设立 “难民安全区”。他发起组织上海国际救济会,并担任国际救济基金委员会委员、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副主席等职务。经过多方努力,1937 年 11 月 9 日,南市难民区正式成立,其位置在南市旧城厢北部,又被称为 “饶家驹安全区”。饶家驹任难民区监察委员会主席,总管区内诸事。
“饶家驹安全区” 收容了大量难民,几乎相当于当时一个中等规模城市的人口。安全区每天要为超过 10 万的难民提供食物以及水、电等公用设施,还有医疗、卫生服务,甚至还成立了教育委员会,在寺庙、教堂、公会会所等公共建筑开办难民学校。据研究,“饶家驹安全区” 在战时上海至少保护了 30 万逃难的中国人。随后,南京、汉口、广州、吴江、福州等地也出现了类似的安全区,至少让 51 万名中国人幸免于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饶家驹安全区” 模式还在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推广。
这张照片拍摄于上海法租界杜美路(Avenue Dubail)的震旦大学教堂(圣伯多禄堂,L'Eglise Saint-Pierre)外,饶家驹神父佩戴着红十字徽章。
这位是欧内斯特・布兰德・麦克纳滕(Ernest Brander Macnaghten,1872-1942)。英国人,一战时为陆军上校在法国参战,1920 年,来到中国,担任英美烟草公司(上海)大班。1930-1932 年期间出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总董。1937 年,他参与了上海国际救济会的筹建工作。这张照片是他来参加上海南市难民区监察委员会会议。后来他被授予英国陆军准将。
上海南市难民区监察委员会成员,最左侧为George Findlay Andrew,一般称为安献令,原为英国传教士。1937 年,中日战争爆发后,担任英国驻华使馆一等秘书,与中国红十字会和上海华洋义赈会积极救助难民。
上海南市难民区监察委员会成员合影。
上海南市难民区监察委员会成员合影。拍摄于上海法租界杜美路(Avenue Dubail)的震旦大学教堂(圣伯多禄堂,L'Eglise Saint-Pierre)外。
饶家驹神父与一名中国人合影,不知此人为谁。
国军正在展示对上海北站的防御。
一名摆拍的士兵,上海北站。
身处铁丝网和路障中的士兵。
手持毛瑟枪身处铁丝网中的士兵。
手持毛瑟枪头戴 M1935 头盔的士兵。照片上的穿孔应该是后来编号造成的。
手持手榴弹的士兵。显然这也是一张摆拍照片。
身处战壕中、配备机枪的士兵。
身处战壕中、配备机枪的士兵。这张底片已做了裁剪标记。
身处战壕中的士兵。
身处战壕中的士兵。
战壕。
被战火毁坏的建筑。
被炸后的上海北站。
一名士兵站在被炸毁的上海北站月台。
轰炸后的上海北站月台。
损毁严重的上海北站。
被炸毁的上海北站,一片狼藉。
上海北站在1932年“1.28事变”中就被日军炮火严重破坏,1933年修复。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上海北站再度沦为战区,遭到日机的狂轰乱炸再次受毁。
一名驻守上海北站的士兵在沙袋中摆出战斗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