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余额已不足,孩子即将要返回学校。比起这几天快马加鞭补作业,父母更要关注的是孩子返校后是否有一个好状态。
面对假期即将结束,我考虑更多的不是要抓紧这几天的时间,能多学一点是一点,而是尽可能调整孩子的作息与心理建设,来顺畅应对返校。
跟很多父母一样,我也会催促孩子去学习和写作业,去查漏补缺,也会叮嘱孩子要努力一点,做一个学生该做的事情。
我从来不是一个完全佛系的家长,也从来不觉得成绩对孩子不重要,也对孩子有着学习上积极进取和力争上游的要求。
对学生来说,成绩很重要,学习也很重要,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家长假装不在乎,孩子嘴上说着无所谓,也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做法。
重视成绩和学习没有问题,只要不把学习和成绩当作是唯一标准就可以。在积极期待与过高期待之间取均衡。
尤其是对于高中生来说,成绩和学习也是他们人生重要选择时的一个基础,并不是说成绩好了就一定能有一个灿烂的人生。
虽说条条大道通罗马,但上学依然是相对快且捷径的一条路。
重视成绩,重视学习,只不过是告诉孩子:
吃不了学习的苦,将来会吃更多生活的苦。选择不一样,过程不一样,你要面对的起点和能开拓的眼界也会千差万别。
孩子会本能的希望自己成绩优异,但是基于又不努力,又能轻而易举获得成功,还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与赞扬。
这种典型的既要又要还要的心态,有点眼高手低,也有点异想天开。
很多次,我都毫不留情的告诉了孩子:
你的努力程度,你的动力源与你获得的资源与好结果是匹配的。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只想不做那是掩耳盗铃的假把式。
家长也很努力,来源于生存的压力与生活的压力,努力让自己赚更多钱,让孩子的生活过得更好一点。
正因为父母懂得生活疾苦,看透了生活不容易的真相,所以才希望孩子的价值观与自己一致,希望孩子能早日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和努力的意义。
这时,父母就会不由自主为孩子施加压力,会严厉而武断,恨不得将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全对孩子灌输一通。
不过孩子的人生并不是“不成功,便成仁”的方式来定义成功,这种有害的思维模式,会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失望和内耗甚至抑郁。
这是养育的两个有害悖论表现悖论和目的悖论,学习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只有大获全胜或一败涂地两个结果。
如果在父母的教养下,孩子眼里只有成绩,没有好成绩就觉得自己废掉了,这是一种极端的思维模式,也会在压力爆棚之下陷入恐慌和自负。
心理学中认为,极端的压力想让一个人技能从优秀变为卓越,根本不可能,这种情况就是表现悖论。
唯成绩论会让孩子陷入内疚,让孩子在失败后无法接受,会设想最坏的结果,这时孩子的内心只会充满恐惧,动力和成就值都会锐减。
与表现悖论同时妨碍孩子进了的是目的悖论。父母对孩子施加压力目的是对孩子好,是为了帮助孩子,但压力过载时只会帮倒忙。
家长若是只在乎成绩和排名,只关心孩子的成功与生存,对孩子来说投射的是超载的压力。
如果父母将对孩子的期待仅仅是建立在一个好的结果上,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并不是父母的爱与关心,而是控制和超高要求。
父母会陷入压力型父母,而孩子也会出现心理落差,内耗,恐惧,担心,甚至出现躯体化症状,出现厌学和休学等。
过度夸大失败的危害,或是过度鼓吹成功带来的影响,都会对父母和孩子产生双重的伤害。
客观合理的看待学习,看待成功,这时就能以理性和健康的方式来教养孩子,表达温暖和温情,陈述事实。
作为父母,我们经常管不住自己失控的情绪,管不住自己想要评判的心,但我们也有成千上万次有机会去管住自己。
给孩子健康的压力,重视学习和成绩,但不作为唯一衡量标准,保持积极期待,但不陷入过高期待的怪圈,是父母自身的修炼,也是对孩子最好的赋能。